血托盛行源于供血通道不暢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廣州等地出現一些“血托”,利用互助獻血機制,招募獻血者指定給血液需求病患,并以此牟利。“血托”盛行,只是賣血利益鏈的淺層表現,其根源是供血通道不暢。事實上,春節以來,我國北京、上海、江蘇、安徽、河南等多個地區的醫院出現血荒,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供血不足現象。
血液供給,主要依靠公民獻血。我國1998年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但公民做為供血的源頭本身就存在著認識不同,內心抵觸的現象。筆者經常會聽到周圍的人有“獻血的都是傻子”、“小心獻血得病”等議論,這說明我國對于獻血的基本宣傳還不到位。同時,還存在醫務人員抵制獻血的現象,更是加劇了公民抵制獻血的心理基礎。
其次,作為服務供需之間的血站存在著嚴重的道德風險。雖然設立之初是為了確保血液安全,但不排除在利益的誘惑下變身為具有排他性的盈利機構的可能。同時,由于血站實行屬地管理,從一個地方往另一個地方調劑血漿,協調成本太高。
最后,患者作為血液的需求方即使是獻血者同樣需要付出相當的費用。雖然我國的《獻血法》對無償獻血者的規定了減免費用的范圍,但一方面我國醫療衛生機構宣傳不到位,另一方面執行困難,尤其是配偶和直系親屬享受待遇時候手續繁瑣。
要緩解血荒,遏制“血托”,要從根源入手,對癥下藥,一方面要大力宣傳,提高公民獻血意識,更重要的是要理順現象采供血制度,將通道疏通,在保證血液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