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農村小學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站在講臺上也已經二十年了。所以,對于農村教育,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它幾十年的變遷。
在我小的時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幾乎每個自然村都有小學。有的村子實在太小,比如我所在的村子,每個年級只有十幾個孩子,就只設置了一至四年級,五六年級要到鄰村去上。那時候,師資不足,學校里的公辦教師很少,更多的是村里請的民辦教師。而且,因為班級人數少,我們四個年級只配給兩名教師。所以我們村小學一直都是復式班授課,一三年級在一個教室,二四年級在另一個教室。可能是從上學就是如此,上一年級時我們完全沒有覺得這樣上課有什么不方便,反而在完成了自己的作業之后會饒有興趣地聽著老師給三年級講課,學了好多額外的知識。現在想想,只覺得心疼當時我的老師,給一年級留作業,然后站到教室左邊給三年級上二十分鐘課;講完了,給三年級留作業,再站到教室右邊給一年級講二十分鐘。如此一圈下來,可以想象老師的工作強度有多大。好在那時候學校里沒有什么這樣那樣的活動,沒有各級各類的督導、檢查、評估,否則老師們就是長了三頭六臂也不夠用。
那時候,家長們對于孩子上學這件事可說是完全無感,愛考幾分考幾分。考好了,自然很高興;考不好,那也沒什么關系。這么說吧,你會因為上樹磨破了褲子挨打,卻不會因為考不及格而不安。
但那時的老師們卻和家長的態度完全不同。老師們盡管沒有多高的學歷,好多都是所謂“砍班”出身,但是那時的老師不僅工作認真而且多才多藝。和現在的農村小學馬馬虎虎開兩節音體美相比,我覺得那時的教育才是扎扎實實地開展素質教育。小學上到五六年級就到鄰村的完小了。那時突然發現學校里的課程好多:音樂、美術、書法、歷史、自然,雖然每個老師可能要兼任不同的學科,但是每個學科都是扎扎實實開展教學的。我一直認為農村小學的素質教育在二十年前,雖然那時的語文課總要總結中心思想。
那時候,我們經常會由老師帶著上街游行,現在想來是配合宣傳。我們會一邊走一邊舉著拳頭喊,有時候是“一胎光榮,兩胎可恥”,有時候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除了游行,我們還會用文藝形式宣傳。比如那時剛剛開始頒布《義務教育法》,我們學校就編了一部小小的歌劇來宣傳。當時我因為個子矮小,一下就被挑中演那個即將失學的孩子。后來在全鄉一個集會上我們的表演似乎很受稱贊。
說到老師的認真負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級,老師們總在其他班級放學后給我們多上一節課,往往晚上放學,天都擦黑了。不過,這可是純粹是義務補課,沒有交過一分錢。
二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沒有一個家長會找到學校抱怨,從來不會因為孩子在學校有些磕磕碰碰而追究學校有幾分責任。
總之,記憶中的小學歲月,安靜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