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上最慘烈的國慶檔來臨之前,它或許是最值得觀看的好萊塢電影。9月15日,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冒險巨制《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以下簡稱“《猩球崛起3》”),以萬眾矚目之勢登臨內地影市。
在《猩球崛起3》駕臨之前,內地觀眾們已經享受了足足半月的“進口電影保護月”。《敦刻爾克》里的冷酷戰爭,《銀魂》中二次元世界的瘋狂吐槽,還有《蜘蛛俠:英雄歸來》的活力四射,都足以令人目眩神迷。動作捕捉出神入化的《猩球崛起3》,則是另一種風格迥異的審美拼圖,與其它電影共同組成了9月璀璨的影市。
圍繞《猩球崛起3》的話題,大多有兩個維度——出演了猿族英雄凱撒的安迪·瑟金斯,竟然還出演了《指環王》里的咕嚕,動作捕捉不要太神奇;情節異常緩慢卻不枯燥的文戲,還層疊搭建了反思人類生存的哲學命題。
無論是對電影特效的技術討論,抑或影片思想內涵的深挖,《猩球崛起3》已在悄然間打破了系列電影的審美疲勞。看,系列電影一樣可以拍出新意!
與《蜘蛛俠》的對比與互文
好萊塢商業巨制截然不同的審美取向
嚴格執行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內地影市,讓《蜘蛛俠:英雄歸來》與《猩球崛起3》前后腳上映,檔期上相隔一周竟然與北美如出一轍。大銀幕上,美漫超級英雄蜘蛛俠,與未來世界里與人類水火不容的高智商猿類,有著奇妙的映襯關系。兩相對比,盡管有“關公戰秦瓊”的穿越感,卻代表了好萊塢商業巨制的不同審美取向。
容易被人忽視的是,《蜘蛛俠:英雄歸來》與《猩球崛起3》都是好萊塢重工業的產物,其視覺奇觀的營造,光影特效的運用,均是電影生產矩陣里的頂級水平。然而從故事走向、審美觀感、情緒體驗等諸多指標項來看,兩部電影呈現出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的走向。
《蜘蛛俠:英雄歸來》是完成度不俗的爆米花電影。在高強度、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作為大眾消費品的電影承擔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做情緒與壓力的釋放器。頗具儀式感的劇院觀賞,光線漸暗的封閉氛圍,讓個人情緒在相對獨立的情境中,得到舒緩與撫慰。《蜘蛛俠:英雄歸來》的觀影體驗,以輕松愉悅為主,不燒腦不驚悚,絕不會過多地刺激腎上腺素,而是用寫意的青春題材,營造美輪美奐的銀幕夢境。
指向道德焦慮與內心掙扎的《猩球崛起3》,則是完全相反的觀影體驗。它作用于人類永生具備的情緒——恐懼:當人類不再處于生物鏈的頂端,該如何繼續?生存的壓力使得人類喪失“人性”,來自自然法則的淘汰選擇是否正確?帶著對未知世界的迷茫,一場追尋毀滅與創世的史詩就此開啟。在這里,《猩球崛起3》有著濃烈的批判屬性和思辨意識——如果說《蜘蛛俠:英雄歸來》是清新可口的茉莉花茶,那么《猩球崛起3》就是入口苦澀卻逐漸回甘的咖啡。
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取向,卻能用同樣的商業片包裹起來,折射出近年來好萊塢商業巨制旗幟鮮明的兩大流派。如此種種,該讓缺乏想象力的國產片集體汗顏。
《猩球崛起3》的標本意義
續集作品如何保持延續性與新鮮感?
好萊塢熱愛續集電影,早已不是新聞。在“六大”的決策者們看來,有了大獲成功的前作之后,觀眾群體開始有了觀影黏度,粉絲群體得到保證,購票欲望也得到了提高,加之同一世界觀下的劇本創作愈發簡單,主創團隊也經歷了磨合,續集的風險和成本自然小于原創電影。僅在2017年,《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生化危機:終章》《金剛狼3:殊死一戰》《速度與激情8》《銀河護衛隊2》《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等一大票續集電影上映;而在首作成功后,續集也火速提上議事日程,如挽救DC于水火之中的《神奇女俠》。
不過,續集電影的市場表現卻并非戰無不勝。《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并未掀起暑期檔觀影狂潮,高開低走的曲線拖累了其票房收成;在海外大賣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卻在內地乏善可陳;《賽車總動員3:極速挑戰》則遠不如同屬暑期檔的《神偷奶爸3》,僅報收1.35億。這一次,名列北美暑期檔爛番茄新鮮度TOP5的《猩球崛起3》,又有哪些過人之處?
成功前作的基因必須繼承,這是獲得死忠粉繼續買賬的前提。《猩球崛起3》基本故事背景與人設依舊沿襲前兩部作品。在猿流感肆虐地球后,所剩不多的人類為生存所困,逐漸淪入毀滅的深淵,滿眼都是滅世的荒蕪,兩大族群的生存之爭被最大程度地抽象化了,具有指代所有矛盾沖突、戰亂爭斗、冷血陰謀的可能性,其意義的外延從此得到擴展。
在人設上,曾經試圖謀權篡位的科巴死了,凱撒還是猿族的統領,肩負著族群生存的重任,也要帶領族群與人類展開戰斗,英雄史詩的故事一如既往。新增添的愛穿人類衣服的馬戲團猿族,以及得了失語癥的人類小孩,只有功能性的意義,前者是搞笑擔當,后者則被解讀成猿族“人性”的覺醒,他們是影片不可多得的新鮮血液。
讓觀眾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新鮮感同樣重要,在《猩球崛起3》中,這樣的新鮮感相當程度來自于動態捕捉的出神入化。眾所周知的是,動用了維塔工作室998個工作人員的《猩球崛起3》,共同制作了1440個特效鏡頭,占據了整部電影95%的鏡頭量,其效果顯而易見——在對白稀缺的電影中,猿族的交流大多靠手語解決,眼睛便成了表達情緒的最佳載體,在不斷出現的特寫鏡頭中,凱撒們的眼睛要表露出憤怒、恐懼、驚嚇、擔憂、仇恨、無奈、迷茫等多種感情,令人震撼。
相互獨立又結為一體的系列
人物成長與類型進化依然關鍵
回歸到故事本身,或許是解開謎團的關鍵所在。在系列電影最終章里,邪惡的大反派上校有著法西斯的癲狂氣質,他不顧凱撒釋放出的和平善意,用一場奇襲結束了凱撒的妻兒生命,從而引發了后者的熊熊復仇之火,人類與猿族之間的終極對決,就此展開。
讓人意外的是,導演馬特·里夫斯并沒有在《猩球崛起3》里渲染兩大種族對決的宏闊場面,雙方的力量如此懸殊,以至于奴役與反抗反倒成了主題——在生物鏈頂端搖搖欲墜的人類,少見地呈現出令人心悸的陰暗氣質,對猿族的奴役與滅絕,顯得毫無人性;而猿族則在不斷的智慧獲得和進化中,獲取了人類才有的“人性”,其寬容、信任、善良等品質開始熠熠閃光。于是,哲學思辨開始盤桓在觀眾的腦海中——人類是否是文明的化身?人類又有沒有資格,做地球的主宰?
在此背景下,凱撒的人格蛻變顯得水到渠成,與前兩部構成了一脈相承的成長史。如果說第一部是系列世界觀的搭建,圍繞凱撒身世講述了猿族的起義,試圖搭建族群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共鳴;第二部則用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兄弟鬩墻的政治危機;到了第三部,《猩球崛起》成為了一部摩西出埃及的史詩,歷經千辛萬苦帶領族群走向新生的凱撒,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
在影像風格上,《猩球崛起3》也展現導演對不同類型語言的順手拈來,讓質量有了相當保證。以原始密林戰爭戲的開場,槍林彈雨、炮火轟鳴,有鐵與血的冷酷質感;凱撒追蹤北移的人類軍隊,一路穿越荒原、丘陵、雪山,又恍如公路電影;穿插影片的械斗與奇襲,講究動靜之間的對比與轉換,帶有驚悚的意味;除此之外,備受影迷好評的史詩感,則在粗礪的畫面里,展現出洪荒之力的偉大。
這正是《猩球崛起3》超出同儕的優秀之處,三部曲各自成片相互獨立,卻又彼此聯系逐漸遞進。人物成長和類型進化則是保持觀眾黏性的必備要義——當《猩球崛起》系列終結,觀眾才發現細思恐極的“未來”——未來的某個陌生星球上,沒有語言能力的人類,是組成勞役大軍的低等生物,而掌控一切的,竟然是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