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十六章---愛和自由的教育實踐”有感
文|80后奶爸
這一章是比較長的,其實主要是對幼兒教師的工作總結,在文章結束前還提出了指導教師的十八項注意事項,但對我們這些非專業的教育者,家長們還是有很多啟發的。授課的最簡單形式是簡潔、明白、客觀。這就要求我們盡量不說廢話。
< 一 >簡潔
平常在帶寶寶出去玩時,多少都會見到新鮮的事物,比如說去動物園,第一次見到大象,就可以用文中的“三段式”方法來告訴寶寶這是什么:
我們可以指著大象告訴寶寶:大象。
然后問寶寶:這是什么?
寶寶答:大象。
就這么簡單,而不是告訴寶寶:這是大象,他有一雙大耳朵,還有一個長長的鼻子,可以噴水等等。用“三段式”可以直指對象,排除了注意對象以外的干擾,給出即時環境的主詞,是幼兒教學的妙法。
< 二 > 明白
明白,這一點很多時候是不容易的,就比如一詞多意時,如果孩子問到我們“驕傲”這詞時,為什么這個用“驕傲”,那個也用“驕傲”,這就得根據當時的語境來解釋,我們更多的會給一堆概念,這樣只會更加混淆,所以還需要時間孩子自己去明白。
所以文中作者提出:更重要的是維護孩子們的自由,不是給孩子講什么觀念和概念。因為孩子們在6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 三 > 客觀
客觀,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們要以是客觀,不要以為自己的觀念都是正確的,更不要試圖把它強加給孩子。平常我們很經常會聽到大人們說孩子“怎么這么笨”,但真的是孩子“笨”嗎?有些事情可能是孩子的能力還沒達到這種程度,也有可能孩子對這事情根本就不感興趣,所以才做不好事情,如果我們就用“笨”來形容是不客觀的。文中是這樣說的:(值得我們共勉一下)
兒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把握上,而不是同別人比聰明,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比每一個人聰明。大自然賦予了我們每個人獨特的特性,我們不必為別人比自己多了點什么而感到自卑,我們應該發展自己,這個世界才叫豐富多彩。
另外一點體現在,當一個問題我們不太清楚時,不要給孩子隨便找個說法,不懂可以說不懂,我們可以一起跟孩子去翻書,再來跟孩子解釋一些問題,這樣也可以培訓孩子的探索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除了盡量地用簡潔的語言跟孩子去溝通,一起客觀地對待事情,更重要地就是盡量給孩子自由,也就是給孩子更多的愛,讓他們自己體驗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