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絕非偶然》一書中阿倫森詳細描繪了他去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時與著名心理學家費斯汀格之間發生的一些事,事很細碎,但卻足以窺見許多事理,啟發世人。
在阿倫森來到斯坦福大學時,費斯汀格在斯坦福擔任教授大概已有兩個學期了,因為費斯汀格來到斯坦福之前已經頗有名氣,斯坦福大學校長批準他前兩個學期并不需要授課。
從阿倫森來到斯坦福的那個學期開始,費斯汀格開始開設課程供研究生選修。阿倫森早已聽聞費斯汀格性格怪異,對學生嚴苛近乎變態,以至于傳聞他的學生都去當護林員了。
阿倫森鼓足勇氣試探費斯汀格是否確實如此怪異,結果差點讓他真的放棄了選修他的課程,他感受到了費斯汀格的高傲與冷淡,阿倫森的謙遜并沒有轉變他的態度,哪怕絲毫。后來是阿倫森的妻子勸他應該勇敢挑戰下自己,才讓阿倫森決定選修他的課。
費斯汀格的課確實是令他的學生百般煎熬的,假如問題回答得沒有窮盡材料則會招致他許久的批評,令他的學生頭也抬不起來。阿倫森因為提前做了很多功課并閱讀了他的所有著作才勉強安穩地上完了課程。但課程的論文卻沒有那么順利,在阿倫森交上了論文作業后,一天他被費斯汀格叫到辦公室,他的論文被費斯汀格否定了,阿倫森拿著論文去看卻發現沒有修改的意見,于是他又去問為什么,費斯汀格告訴他沒有認真思考的論文不值得讓他去看更別說添加修改意見了。
阿倫森心情郁悶至極,但冷靜想了想之后,決定認真再修改一遍論文,要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費斯汀格的滿意,所以他深深投入論文的修改中,才發現論文真的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再次拿到費斯汀格面前的論文已經過阿倫森精心修改,這次,費斯汀格沒有再批評他了,而是開始欣賞阿倫森了。
后來,費斯汀格甚至請教阿倫森關于心理學實驗的事情,再后來,兩人關系融洽,阿倫森視費斯汀格為朋友。
多年以后,阿倫森寫到:“當我在費斯汀格的追悼會上致悼詞時,想到往日他對我的嚴苛以及他那遺憾而輕蔑的經典表情,不禁會心地笑了”。
回首往事,一切都變得那么美好,似乎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曾經的痛苦。
曾經用自己行動來贏得的尊嚴會讓行動者回味久遠,懂得用行動來為自己贏得尊嚴的人大概也不會去找別人要尊嚴吧!
02
哈佛大學,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乃至全球的頂尖大學,各種學科都處于領先地位,盡管童年的阿倫森生活的里維爾距離這所著名學府只有十一公里,他卻從沒想過也不敢想有一天會成為哈佛大學的一份子。
他所在的高中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也沒有申請成功哈佛大學,他同樣也不敢去申請,對于哈佛,高中時代的阿倫森仍是望而卻步的。
但是,僅僅距離他高中畢業九年,他居然來到了哈佛大學,西裝革履地穿行在美麗的哈佛校園中,開始他的哈佛大學助理教授生活。
在這九年的時間里,他醉心于心理學專業,以他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各種機會,勇敢接受各種挑戰,最終摸索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方向,希望在心理實驗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今天,我們再看看阿倫森的一生,是在研究、寫作、教學三方面都取得杰出成績的一生,一直朝著他認定的方向努力奮斗,今天,我們不會記得他是哪個大學的教授了,而是因為他的那本優秀的心理學著作《社會性動物》。
03
今天的社會,我們(包括曾經的自己)時常會想著走捷徑,以為可以有一條路,走上了就比別人厲害了很多或者是走上了就永遠高枕無憂,一切都有了。
所以,曾經我失落無助時候,我也幻想關系可以幫我解決人生的困境,可以讓我得到我想象的所謂好工作以及美好的人生。
但從求取的那一刻開始,我便隱約地感覺到一切好像都是不真實的,為了求取幫助,我必須順從一切我所不喜歡的安排,在推杯換盞的酒席間勉強自己去做出那些行為,去說那些不屑于去說的話。
終于,我的幻想還是破滅,但那時我還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所求之人沒有找對,我還以為假如自己找對了人,或許就可以興旺發達了,還以為人生就是這么殘酷吧。
但今天回頭再看,幻想的破滅也許是一件對我很好的事,這個過程讓我懂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資源或者機會的獲得是需要你的努力換取的,別人幫助你、給你尊嚴是因為你值得,而不是因為你求取,假如你偏要求取而不是用全力付出贏得,那就別要求別人給你尊嚴。
這個社會總體上還是相對公平的,想要尊嚴,靠自己,靠別人獲得你所認為的尊嚴,那不是真的尊嚴,你的內心也不可能真正被自己說服。
04
我的導師在博客上寫了一篇短文吐槽了廈門建行房屋抵押注銷手續辦理繁雜折騰,原因并不在于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事實上,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很好,而且整個廈門的服務業工作人員態度都挺好。
制度的規定使然,一個基層的員工個體在所工作的公司里面面對公司的制度常常只有遵守,有些公司甚至赤裸裸地強調不需要員工有什么想法,只要有執行力就可以了。這里,我想要提醒的是,這樣赤裸裸強調的公司可并不一定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小公司哦!反而可能是確信自己很強大的公司更有可能這樣的自信呀!
我的導師在文中描述的情況顯示了普通的公司員工中許多人都是非常清楚公司流程需要某些方面的優化或者改進,但普通員工并沒有暢通的渠道以及激勵的機制去建議或者用行動去創造性地改善,漸漸地,員工便真的認為自己只要做一個螺絲釘就行了,少管閑事還是比較好。
這樣的一些流程不合理自然與制度有關,而制度制定者大多是公司管理層,他們面對這些不合理或者不知道或者是不想知道,不知道是因為他們不在基層不能深刻體會和觀察到不合理的存在,同時卻又沒有暢通的反映問題渠道和機制;不想知道是因為解決問題的動力缺失,他們已經忘記了外面的世界真實的樣子吧!還是以為在如此的國企金融單位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兒,又豈知自己那么看重的面子、尊嚴不會再降臨在你的身上了,因為一切都在巨變,變得身份已不再代表尊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