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地大、物博、人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現象級人物,特別是人們最喜歡關注的娛樂圈。
比如,曾經的王寶強、岳云鵬、傅園慧。。。還有這幾天風頭正勁的吳京。
吳京因《戰狼2》而大火,票房大賣。據說,突破了很多票房記錄。
“曾經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口號再次響亮。
他有多激動不知道,反正吃瓜群眾很激動。
屌絲逆襲的故事永遠是一劑雞血,諸多迷亂的心靈又可以躁動幾天。
好事,這是好事。向往美好必須鼓勵。
但我不得不說‘但是’。
但是,如果我們的激情永遠建立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上,這并不值得鼓勵。當然了,你說你看他的故事就是為了消遣一下,你就不用往下看了。下面的話是寫給在勵志故事中找感覺的人看的。
那些習慣在勵志故事中汲取營養的人,多一半自動自發的做事的能力都很弱。讀完故事能干兩天,故事忘了,動力也就跟著弱了。然后把精力花在尋找下一個勵志故事上,忘了做事。如此往復,進步很難。
可他們偏偏不自知,嘴里講著別人精彩的人生,腳下過著自己粗糙的生活。講別人故事時精神是充實的,看自己生活時內心是崩塌的。左右搖擺間,精神是分裂的。
如果有一刻感到美好,就是看到別人曾也是一個屌絲時的竊喜。喜的是什么?喜的是自己的逆襲夢仿佛有了參照。可是夢終歸會醒,醒來時痛苦萬分。
他們比誰都想改變,但他們信神信佛不信自己。他們總渴望有“神來之筆”,讓自己一下子變得內心強大,動力十足,奮發圖強,從此不知疲倦,勇往直前。
可,這,還,是,夢!
不,現,實。
為什么他們總渴望“神來之筆”---只有在看了勵志故事時才有做事的動力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輕松的掌控世界的,而外界沒有如我所愿的運轉,一定是自己狀態不夠好。而勵志故事可以讓他們把這種狀態回來。
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成熟的嬰兒的心理。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書中對這種心理有過這樣的描述:『嬰兒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是神,我無所不能,因此我一發愿,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愿運轉。而當周圍的世界沒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時,嬰兒就會覺得,問題在于我,我發愿時狀態不好,譬如沒吃飽,所以發不好這個意愿。所以嬰兒會在自己身上使勁,通過整自己,想把自己變得完美,然后讓世界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
一個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會具有這樣的心理。因此,他們永遠在尋找最好的狀態,認為只要找到那種“完美”的狀態,他們就可以輕松的把事情做好。所以他們才不斷地看勵志故事,找感覺。找到感覺時會覺得自己是神,可以把天戳一個窟窿;找不到感覺時,就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是,不愿行動。
然而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沒有誰的成功是靠“神來之筆”的,只有持續的投入,從細微處努力,面對挫敗感,才能夠積累出成功。
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功,一定要把焦點放在自己做的事情上。一個演員為拍戲在部隊訓練1年,在非洲生活幾個月。。。這些事真跟你沒多大關系,當個笑話看看得了。別說你是個寫字的、做銷售的、開車的,即使你是個演員,他的事跟你也沒多大關系。你要做的是,埋頭背你的臺詞,琢磨你的動作。
總之,你需要和自己正在做的的事情多產生鏈接,做出點成績,增加點成就感,慢慢的建立起強大的自我。這才是正途。
記住,你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在做事時遇到困難,有挫敗感,這再正常不過。因此你不需要停下來找感覺,找最佳狀態。持續的投入,才是做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