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偶然看到一篇“還記得當年“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嗎?現已身家百億”的文章,兩位主人翁從不被人理解到一度哽咽“我給母校抹了黑”,最終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愧是北大人”由此引發的想法。
? ? ? 常聽到某些人說到:“你看誰誰誰大學畢業了卻跑去賣菜?跑去賣豬肉?讀了大學有啥用呢?”,“讀書無用論”經常被某些人掛在嘴邊,有人抱怨中國學生為了學習英語,讀了那么多書,花了那么多時間,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卻很少用得到英語,甚至根本不用,這不是浪費嗎?
? ? ? 看上去這種抱怨好像挺有道理的,確實,很多人在工作中確實用不到英語;只有少數人工作中用得到,即使用得到用軟件翻譯一下也足以應付了,貌似大多數企業招聘時,也沒必要對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有所挑剔,反倒可以把時間節省出來去學習其他更一些對工作有用的知識,不是更好嗎?
? ? ? 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大多數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考察他們的英語能力其實是很有必要的。這倒不是因為英語本身重要,或者說往后工作中需要用到英語。而是因為英語通過四六級考試,至少能說明這個學生在上學期間并沒有荒廢學業,至少能說明他是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
? ? ? 因為有個普遍規律是這樣的,即英語跟數學,如果中途有一些學習內容跟不上的話,那很可能導致后面的很多內容壓根聽不懂,聽不懂的話就會對學習更加沒興趣,導致惡性循環,然后就會比別人落得更遠,最終可能就會徹底放棄。
? ? ? 因此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硬性要求應聘者必須通過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其實可能不是為了英語,而恰恰是為了確保應聘者是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至少能在大概率上證明他曾在大學里認真學習過,更加有毅力把一件事情做好,這樣的人相對在工作中更能體現出自身的學習能力。所以在企業沒有更加可靠且更加方便的方法之前,這應該算是明智之選,至少在概率上看會更加合理。
? ? ? 還有一個常見的情況,即花費高價格去購買所謂的學區房,讓孩子進入好學校,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難道這真是孩子們日后學習成績好的原因?其實,學習成績好的原因其實應該是源于家長們的種種行為,他們更愿意花大手筆去做這件事,就能表明他們都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同時能花大價錢的,也說明了他們往往本身也相對比較優秀,他們大多會在各個方面督促、幫助子女學習才讓他們的孩子成績更好,學區房可能更多的只是一個表象罷了。? ?
? ? ? 所以誰誰誰大學畢業了去賣菜?可能他們做的是創新思維的新農業項目,賣豬肉?可能做的是互聯網+的新項目而已,他們的想法屬于線性思維方式,思維太過于局限,他們不能用更廣泛的視角理解世界,看到賣菜賣豬肉就會想到菜市場上傳統的小販,而忽略了現代社會可利用互聯網創造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 ? ? 所以我們有必要擺脫思維的局限性,用更廣泛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世界,這樣生活可能會迸發出更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