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鄧瑞
用小說寫自傳,字字句句在別人看來可能瑣碎繁雜;在自己,怕是字字剜心,誰解其中味。這就是我愛的張愛玲。還是俗套的愛情主題、戰爭動蕩、時代變遷,這些宏大主題都成了無足輕重的背景。不談時事,只談風月。
“希望二戰永遠打下去。我不過因為要跟你在一起。”張這樣想著。喜歡一個男人,卻有妻室,也始終做不到若無其事。從小被過繼給了大伯,你看看,別人的母親,別人的房子,連男人都成了別人的,她始終沒有安全感。跟之雍分手后,還給他寄過幾次錢,也是要還他之前送她的錢。自尊心這樣強硬,其實也是因為自卑使然。
愛了之雍,又沒有結果,還背上一句“漢奸”罵名。不說可惜,不提悔恨,她不要別人來可憐、打抱不平。她不曾后悔過,他使她快樂過,是她刻骨銘心愛過的人,他讓她的靈魂注入了鐵,變得堅強。她得到了歷練,靈魂卻也被鐵鑄的枷鎖鉗制,無法解脫。那個只做了一次的快樂的夢,是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木屋,和他在一起。
她與賴博有過一個孩子,打掉了。賴博到底沒有東方人的細膩體貼,在她做流產手術時,還有興致去對街買燒雞來吃。她希望他握著自己的手給她力量,后來也覺得這是奢望。賴博中風生病,張一直不離不棄地照顧,沒有經濟來源時,寫劇本寫到眼睛差點壞掉。我總覺得她和賴博是風雨同舟的陪伴,天晴時雙方都不一定瞧得上對方。
愛情里向來是那個付出多的人傷得比較重,張深知,所以一直以水邊人自居,不過分沉溺。即使內心血流成河,表面依然云淡風輕,至少讓對方以為如此。她撫摸著燕山的臉,悲從中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是她的清醒,也是她的悲觀。早已預知結局,何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愿更加珍惜當下。兩人分手時,她哭了:“沒有人會像我這樣喜歡你的。”又辯解說,“不過也是因為你的臉。”最后一句話我看到是笑點,不過她一邊說的時候仍舊在流淚。
“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也是在和燕山分手后,連著下了許多天雨的時候寫的。后來結婚的事情也沒通知她,她笑著問:“預備什么時候結婚?”燕山笑著說:“已經結婚了。” 也會懊惱燕山耳根子軟,性格懦弱,最終沒能沖破流言在一起。可是張說:“燕山的事她從來沒懊悔過,因為那時候幸虧有他。”他給了她勇氣,也陪了她一段難熬的時間。
結尾,張還是懷念之雍,盡管不再喜歡。一閑下來,那感覺便趁虛而入,“五中如沸,渾身火燒火辣燙傷了一樣”。之雍處處留情,但是到底沒有隱瞞過,甚至樂于分享,說是希望她嫉妒。張讓之雍喜歡的是她與一般女子的不一樣,倘若真的嫉妒起來,也就跟一般女子一樣了。她一直表現得漠不關心,直到最后對之雍的“三美團圓”想法徹底失望。
“逃亡的前夜,他睡著了,正好背對著她。廚房里有一把斬肉的板刀,太沉重了。還有把切西瓜的刀,比較伏手。對準了那狹窄的金色脊背一刀,拖下樓梯往街上一扔。”但是轉念一想,“你要為不愛你的人而死?為他坐牢丟人出丑都犯不著。” 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彩虹易逝,那片刻的美麗,是懷著珍惜去銘記,還是懷著怨恨到死,見仁見智。
往事都是幽影而已,卻是認得那感覺。或許張在最后也不一定有多么喜歡之雍,她懷念的是那個時候的自己,那個時候的上海,那個時候的生活。
“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制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她看得太過透徹,三言兩語,便清醒了紅顏。也許,這便是愛情,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不早,不晚。只惜還是與你擦肩而過,在我愛你的地方,人來人往,在你愛我的地方,落地成傷。
或許,這未必是一件不幸。“曾經相愛,總勝過從未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