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漸成氣候,宋朝派出一撥撥官軍,死傷無數,回回鎩羽而歸。于是,朝廷使出招安之計。第一次,因為宋江對條件不滿,這個一心想當官的人也橫了心,居然沒買賬。一伙土匪竟然敢和政府討價還價,宋徽宗也是喪盡了臉面!
宋徽宗是北宋末代皇帝,其人品德行,大家多有描述,不再累贅。我想說,事窮勢蹙之人,要原其初心。不管換作徽宗還是什么鳥宗,對宋江之流,宋朝都會打不過就談,談不攏就撒錢就招安就茍且。
撒下什么種子,就會種出什么果實。趙匡胤締造了一個懦弱的朝代!
趙匡胤治國治軍理念的溫和色彩,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在當時五代十國分裂已久的時代,這種理念順應民心,符合潮流。但他靠政變得國,他的戰略重點始終是嚴防內患,雖有削平天下之志,但本質就是守內虛外。
趙匡胤設一機密內庫,對近臣說:石晉茍利于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
以金錢換和平,歷史告訴我們,這完全是癡人說夢!素以中華正統自居的遼國,一直努力要吞滅四海八荒,要的是你的土地你的人民,而不是無用浮財。趙匡胤也從此為自己的子孫烙下了懦弱的基因。
縱觀北宋,與遼與西夏與金,皇帝們屢屢色厲內荏,不斷地開打,不斷地議和,不斷地割地,不斷地賠款,整個朝代就是在戰戰兢兢中茍安。
宋江能在一座小小的山頭,與政府叫板講條件,實在是得到了趙匡胤的蔭蔽。從皇帝到官員,只求我這一朝平平安安即可,哪管后人生死,哪管社稷根基!有句話叫讓他三尺又何妨?可這種讓,是有底氣有底線的,否則就是懦弱。宋朝何止讓了三尺,三丈三里,最終讓掉了萬里江山!
如何平衡長期與短期的利益收益,又如何做到理想和現實的平衡,是一個恒定的國家難題。隱忍是中國人的特性,讓他三尺又何妨就是最精準的概括。但是,無論何種隱忍,都要屈從于國家利益和民族榮譽,否則只是政治口號或干脆就是笑話,絕不是嚴肅的戰略?!斑\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歷史為何總是在興而衰、衰而興中往復,全在于千古風流人物對“運命”把握的成敗得失而已。
中華五千年,也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八拿孢吢曔B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透過肅殺之氣,我們可以從中找尋到歷史給與我們的答案。
我們常冠以漢朝“大漢”“強漢”之稱,就在于漢人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充分展示了文弱“潑墨漢家子”的錚錚鐵骨與撼天血性,將漢民族的武功發揮到了極致。
劉邦剛剛建立漢朝,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此時隱忍多年的匈奴,在雄主冒頓單于帶領下,于公元前201年進攻今朔州,南下直取太原。戰勝了西楚霸王的劉邦,此時正處在氣吞萬里如虎的巔峰狀態,自是不把被趙、秦揍得滿地找牙的匈奴放在眼里,不顧國力虛弱,親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匈奴誘敵深入,驕橫的劉邦被包圍于平城。被困七天七夜,眼見就要餓死之際,陳平靈光乍現,出了個餿主意,秘密命人給單于老婆閼氏送去很多財物和一副美人圖,謊稱要獻給單于一名美女。當時,燕趙嬌娃很是出名,于是閼氏醋意大發,當夜即勸單于撤兵北歸。
死里逃生的劉邦明白了暫且“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道理,回來就接受了劉敬“和親”的建議,現在打不過你也確實沒那個底氣打你,那你我就結為姻親,世代和睦吧。行不去處,當知退一步之法。漢朝清醒了,匈奴卻是得意忘形了。劉邦死后,冒頓給寡婦呂太后發來國書,大概就是說我沒了妻子,你死了丈夫,兩人都不快樂,不如咱倆結為夫妻,共享快樂吧。老天叫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現在輪到了匈奴忘記“讓你三尺又何妨”的道理。以強悍著名的呂太后保持了足夠的清醒,回信說自己“年老氣衰,發齒墜落”,無意改嫁,但她強調和親政策一定要維持。于是,屈辱的和親政策一直堅持了下來,漢朝得以全力經營內部,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準備未來的反擊。
公元前140年,文韜武略的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力臻于極盛,僅戰馬就增加到30萬匹。而匈奴卻絲毫沒意識到漢朝的變化,每年都會例行南下敲打漢朝一下。
漢朝把拳頭收回來,只是為了打出去更有力量。公元前133年,漢朝反擊的大幕正式拉開。劉徹的外甥霍去病兩次出擊,殺得匈奴人黯然神傷,悲唱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40年金戈鐵馬,匈奴被幅員遼闊、人口6000萬的漢朝消耗殆盡,最終部族分裂,走向衰落。
趙匡胤真得從棺材里爬起來,好好翻翻歷史書。他完全改變了宋朝乃至宋后中國人的性情,深植了軟弱茍且、隨波逐流的基因。罪過深重呀!
讓他三尺又何妨?但愿此中哲理盡昭天下,而不是淪為懦弱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