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讀朱光潛《你要做的,只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朱光潛的了解僅為“美學大師”,在百度查閱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對哲學、歷史和文學都有系統的研究,甚至可以說,他開創了中國現代美學的先河。他早年的著作《談美》、《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至今仍是美學研究的經典論述。

我曾以為,把美當做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而且很不實用。什么是美?見仁見智。讀完才知道自己的無知。發現生活之美,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

書分了四個部分:世間一切是生活——培養生活情趣,提高修養;美為生活第一樂事——懂得審美才能活得快樂;人要活出一種美的意境——文學和藝術創作;你要做的,只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美學理論。

除了第四部分因為涉及很多哲學思想,略嫌深奧、枯燥,其他文章都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猶如一位老者、師長在娓娓道來,循循善誘,讓我受益匪淺。

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我深以為然。一個忙碌充實的人是沒有時間“愁苦”的,只是一味愁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謂“柳暗花明”,需要我們在“山窮水復”之際,繼續往前。一個人的成熟是從懂得排解煩憂、調節情緒開始的。

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

我屏蔽社會新聞有一段時間了。雖然有朋友說,寫公眾號,當然要追熱點才能提高收聽率啊!而我,嘗試著盡量不受嘈雜世界的影響,回歸內心,覺察自我。我以為,人最寶貴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在一片靜默中,感受這個世界。

先生在談“消遣”時說:從消遣一點看,我們可以窺見民族生命力的低降。

有道理!如果把消遣看成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那么全民都在樂于什么消遣,是很可以代表民族精神狀態的。前兩天,我讀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西方對我國民眾精神層面的毒害是從強化娛樂入手的,現在,他們得逞了,娛樂明星的影響力遠遠高于科學家。不知道為什么,在這空前繁茂的娛樂精神面前,我總感到荒涼和寂寞,感到無力和頹廢。

先生喜歡質樸的自然之美:

我歡喜一切生物和無生物盡量地維持它們的本來面目,我歡喜自然的粗率和蕪亂,所以我始終不能真正地欣賞一個很整齊有秩序,路像棋盤,常青樹剪成幾何形體的園子。

相比精致,更愛粗放;相比刻意雕琢,更愛自然隨意。這其實也是一種人生境界:返璞歸真。

作為美學大師,先生的文學功底十分了得。他在一篇寫花會的散文中寫到:

“在太陽之下,花光草色如怒火放焰,閃閃浮動,固然顯出山河浩蕩生氣蓬勃的景象,有時春陰四布,小風薄云,苗青鵲靜,亦別有一番清幽情致。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文字之美,簡直令人唇齒留香。

先生這樣看待藝術的作用: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

實際上,不止是那些湮沒在歲月長河的過去,我們對自己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實在是知之甚少。如果說,人們寄希望于科學將逐漸解開迷題,那么哲學和藝術,則是這希望的源頭。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格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
“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善于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
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并有嚴肅與豁達之勝。

這幾段文字我忍不住摘抄下來。在先生眼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藝術,是一幅畫,是一部書,是一首歌。我們每個人都是作者。你會交出怎樣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至少做到兩點:不俗濫,真本色。若能再進一步,就是“能認真,懂豁達”。這一生,做到不虛偽,不矯飾,不演不作,從容求真,本色生活是英雄。

最后,讓我以先生的話與諸君共勉: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potentiality)才大。這種可能而未能的狀況就是無言之美。世間有許多奧妙,要留著不說出;世間有許多理想,也應該留著不實現。因為實現以后,跟著“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來不過如是!”的失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生活如此之美,人生如此之美,盡情去感受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