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央臺有一個挺好看的節目——《開講啦》,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基本是一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在臺中央給大家分享他奮斗的心路歷程,樹立榜樣的力量,鼓舞我們80、90后們大步向前進。在真人秀充斥屏幕的現今,這樣的節目真的是良心之作,傳遞正能量。
? ? ? 成功者總是這樣,受人追捧,令人信服,一呼百應, “雙創”時代,這樣的成功者還會越來越多,而且相應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演講、書籍等等。
? ? ? 那么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還有大量地失敗者,他們的教訓難道就不如成功者的經驗有價值嗎?為什么沒有“失敗學”?
? ? ? 之前也說過,當一個人以成功者的身份站在臺前的時候,我們聽到的內容,只是他想讓我們聽到的。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和自我形象的滿足,成功者總會舍棄掉一些成功的細節,比如運氣成分、時代趨勢、政策紅利等,也會夸大自己努力和吃苦的程度,好讓大家知道,走到今天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 ? ? 這種自我認知偏差的現象很常見,包括我們自己,在給別人描述一件引以為傲的事情時,即使表面很謙虛,肯定為了增強說服力,也會不由自主地夸大自己勞動的強度和智慧的高度。
? ? ? 成功者的形象通過宣傳和加工,已經變得無比高大,讓人仰視,其成功的真實經歷變成了他深藏于心的一個秘密。如此一來,作為一個渴望效仿其成功之路的年輕人,從開始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面臨許多大坑。
? ? ? 馬云說過,他的偶像是比爾蓋茨,當他決定學習比爾蓋茨的時候,他發現,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完全沒辦法下手,因為當比爾蓋茨出名的時候,形象已經太過高大了。
? ? ? 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以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出現時,他的方方面面,人格、品質、知識、技能,都要做到基本完美,才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覺得成功者的經驗往往是打包批發的,讓人難以聚焦。
? ? ? 失敗則不同,失敗是可以零售的,任何一點不足都足以導致失敗,一個失敗者可能因為懶惰、無知、短視、人品差等任何一個缺點滿盤皆輸,所以我們只要盯著他身上的一個缺點,努力回避就好了。
? ? ? 當我們要實現一個目標,與其去跟隨成功者的腳步,妄圖復制他們的成功之路,也許汲取失敗者的教訓,避開所有死胡同,少走彎路,才是更加可取、更加理智的方法。
? ? ? 在生活中,看到失敗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難在吸取教訓,看別人犯錯,讓自己獲益。比如今天一早,你的同事小甲去給新上任的經理匯報工作了,因為數字不夠準確細致,被批了一頓,你如果只幸災樂禍而沒有留意到新領導對數字要求很嚴,那就是你的不對了;比如某男明星明明看到其他藝人出軌吸毒會身敗名裂,仍然奮不顧身地往欲望的火坑里縱身一躍,占領好幾天的頭條新聞,那就是他的不對了;又比如我們明明看到倫敦、洛杉磯曾經的霧霾那么嚴重,當霧霾發生在身邊時,有些地方還是肆無忌憚的排煙排污,那就是這些地方過分了。
? ? ? 別人吃一塹,我們長一智,別人亡羊,我們補牢,這是多么“劃算的生意”。我們不追求捷徑,只追求少走彎路。可是我們往往只盯著前面的目標,一個勁兒跑,卻往往抱著僥幸心理,忘了看看身邊的對手是怎么摔倒的。
? ? ? 不管別人的失敗是因為走錯了路,還是因為在正確的路上進行了錯誤的嘗試,都值得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進行一番理性的思考,“這件事他不能做,我也不能照做”。
? ? ? 可是,我們的社會輿論總是對失敗者過于嚴苛,等待他們的總是鋪天蓋地的冷嘲熱諷,還有每個人心里的一些自我安慰:成功太難,我還是就現在這樣吧…羅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上說到樂視和賈躍亭時,提出“創業者不黑創業者”,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兒。
? ? ? 像剖析成功一樣,系統解讀失敗的書籍和電視節目還是很少,書店里我們能看到大量馬云、任正非、王健林語錄傳記,卻找不到那些消失企業的半點兒蹤跡。可能他們都轉化為了另外一種書目,歷史學。
? ? ? 從這些成功學的書籍里,有一本書名非常惹眼,吳曉波的《大敗局》,講的就是眾多曾經紅極一時的大企業如何跌落神壇的過程,每段經歷都沒有手把手教我們怎么成功,只專注地教我們怎么做會失敗,真心推薦給大家。
? ? ? 失敗不是成功的反面,失敗只是成功的一個部分。可能一個失敗讓一個人永世無法翻身,但是他的失敗也許轉化成了別人成功的一個部分,或者社會進步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需要拋開偏見,給值得我們學習的失敗,留下一點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