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總是花前月下,
婚姻常常一地雞毛。
常見甜蜜蜜的戀愛,
難覓樂呵呵的婚姻。
在一地雞毛的瑣碎婚姻里,分歧、爭吵是常有的事,我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我真是瞎了眼了”。
人們常常感嘆世界的變幻莫測,恨不能有一雙慧眼,“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不好處理的社會關系,大不了放棄掉,“惹不起,躲得起”,一了百了。而越是親密的關系,越是難以擺弄,讓人焦頭爛額、五臟灼熱,以至于非要“在樓下停好車抽支煙才能回家”。
千人千面,千差萬別。有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能幫助我們理清紛亂、綿密的人際關系絲線,可以提前判斷戀人、合伙人是否靠譜,提前預測關系,而不是事后懊悔?
1.情況越復雜,分歧就越大
人的意識是有邊界的。
一個明顯的道理是:環境、情境越是不同、越是復雜,就越是激發一個人展現出更多的內容,甚至激發出ta本人原來都沒有意識到的內容,其自身性格、思維認知、言行習慣等各個面向,看起來就越是不同、越是立體。
在比較單一簡單的環境情境中,一個人可能看起來比較完美。戀人們在一起的時間一般都比較有限,無需考慮生計的艱難、生活的瑣碎,也不直接面對雙方復雜的親戚關系,多是逛商場、看電影、游樂場、咖啡館,多是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的輕松自在,自然看起來一個個都通情達理、文質彬彬,因為ta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邊界和缺陷。
所以,人們才說,要想知道一個人靠不靠譜,就一起出去旅個游。一旦開始旅游,情況頓時就變得復雜了。選擇目的地,確定出行時間,如何安排行程,累了、餓了、困了,考慮不周全出現麻煩了,突發狀況煩躁抱怨了……一樁樁、一件件,密集地考驗著人的神經和耐性,當然還有兩人的情感與包容。
換一個環境、情境,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性格、認知、習慣差異,有時候會大到令人吃驚的程度,有難以置信之感。酒桌上的朋友,常常聊得比較歡暢,因為大家都遵守應酬規則,情境簡單,話題單一,相互照顧情緒,而事后大多經不起復雜現實的考驗。不信,你請他幫個忙試試……
職場里,往往很難有真正的朋友。平時,大家都按照約定俗成的職場規則,戴著面具說話辦事,不得已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性格、習慣,努力追求共同點,生怕一不小心被邊緣化了。所以,只有到真正競爭的時候,你才發現誰在裸泳;所以,有時才會聽到“真沒想到ta是這樣的人”諸如此類的話。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性格也大多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在單一情境下,一般不具備激發一個人的邊界、甚至缺陷的足夠條件。這就導致,在很長時間里,你都很難發現一個人的邊界和缺陷。
而在與家人相處的情境里,在親密關系的處理上……復雜的情境更多,人往往也更放松,更容易見到一個人的邊界、缺陷。而缺陷呢,往往令人感覺很不舒服。對不舒服的事物,感覺也更強烈,印象也更深刻。所以,即便一個人在社會上很是被人尊重,在家里也未必會被家人尊重。
親密關系中的雙方,直接面對具體的復雜情境時,相當于一瞬間構成了一個狹小的閉合時空。在這個狹小的閉合時空內,越是企圖表達自己的主張,越是毫無顧忌地表現自己的性格,越是竭力爭奪掌控權,回旋和彈性的空間就越小,沖突就越是尖銳,分歧就顯得更加突出。此時此刻,你在對方的眼里,就從天使變成了魔鬼。
現代社會里,離婚率比較高,也是這個原因。就是因為現代社會更復雜了,干擾因素更多,變化更多更快了,時時刻刻都在考驗一個人,考驗一段關系,時時刻刻在形成無數個狹小的閉合空間,你變成魔鬼的機會很多很多。你們的每一個分歧,都可能讓關系毀于一旦。
2.認知越深刻,意見越統一
榮格說,每個時代,各有其特殊的偏見、特殊的嗜好、特殊的心理缺陷。
每個人也是這樣,都有其意識的缺陷,都需要補償和調節。
要知道:
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
你理解的,只是你理解的;
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的,
可能與真相毫無關系。
一個人,從心理上、思維上,越是認識到自己是有局限性、片面性的,就越是清楚自己的邊界在哪里。而沒有這種自知的人,在分歧中會更為執著,更加執于自我,更容易被片面的自我情緒所困縛,從而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
在分歧中,人總是傾向于自己的觀點,總是認為自己知道的更多、自己的意見更正確、自己的方法更適合。這很正常。而認知水平深刻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里,ta會在分歧、爭論到達邊界的時候,會選擇停下來,真誠地面對自己,去思考在自己的觀點之外其他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執地執著于自我的情緒。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在論文《不一致的達成》中說道:“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換句話說,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虛偽的。”
兩個理性的人,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認知邊界在哪里。如果他們都真誠的話,他們在爭論到一個地方時,一個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邊界——對方的“不同看法”里,可能有我不知道的信息。這時,ta就會選擇認真考慮對方的意見,在自己不清楚具體情況的地方,選擇與對方“達成不一致的一致”——妥協與共識。
“真誠而理性”的人,允許對方改變自己的想法。而在現實生活里,大多數人都是“自說自話”,基本不去考慮對方和自己的輸入條件(眼前還是長遠、局部還是大局、發泄情緒還是解決問題)是否相同,常常不關心對方的看法,只是一味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我為什么這么考慮,巴拉巴拉……卻沒有什么意義。
兩個人,在職場里是對手是敵人,在其他地方極有可能是很好的朋友。除了理性認知的差異之外,畢竟職場中或多或少會有虛偽的成分。但即便如此,因為有統一規則的限制和維護,成年人的職場同事關系中,還是比較容易達成不一致的妥協與共識的。
而在家庭的親密關系、事業的合作關系里,我們不需要害怕自己和對方的缺陷,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我們需要害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邊界,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缺陷。只要有關系中的一方是這樣的,就會很難搞了,很難達成妥協與共識,必然導致關系缺乏彈性,很容易崩斷。
3.「欣賞」才是關系的紐帶
在一個關系中,“你錯了”并不可怕,誰都會發生錯誤,錯誤往往也可以更正;可怕的是,“你不重要”,“你無所謂”,這才是完全沒有回旋的余地。
人們往往由于“在簡單情境下的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又因為“在復雜情境下的相互厭棄”而關系破裂。《Lie to me》里說,當你在對方的眼睛里看到蔑視,你們的關系就完了。
看看網絡就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渣男、婊女”來形容自己的前任。大家都是一副“我終于認清了你的真面目”的樣子。但是,再換一個呢,大概率上還是差不多的情況。
識別健康關系的“火眼金睛”到底有沒有?我們不妨把“強關系”分成三段來拆解一下。
第一階段:相互吸引相互需要。
沒有吸引和需要,構不成關系,或者說最多只是“弱關系”。有了相互吸引、相互需要之后,雙方才有了進一步接觸的愿望。
第二階段:復雜情境考驗認知。
創造復雜情境,或者有意識地共同進入某些復雜情境。在其中,觀察、總結雙方的分歧所在,進一步更立體、更深刻地認識、熟悉自己和對方,知道哪些是可以達成妥協與共識的,哪些是根本分歧、永遠無法統一的。
有些人在感情上可能很相愛,相互關懷關心對方,但是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分歧——性格、習慣,甚至價值觀差異很大,會導致在以后的相處中雙方越走越遠。而在這個過程中,感情也會越來越淡薄,直至相互厭棄。
第三階段:求同存異知行合一。
在生活中,人常常出現認識偏差,甚至偏見的情況。只要雙方愿意糾錯、能及時糾錯,有錯就改,就是好孩子。
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的大局觀,學會在面對問題時,告誡自己再全面一點、再深刻一點,考慮和尋找自己認知的邊界,而不是固執于自我的情緒表達,偏離了解決問題的目標。
如果在面對問題時,雙方只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這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之一所導致的:一是,至少有一方的認知水平有限,還沒有達到“認識到邊界”的程度,雙方關系還沒有順利走過第二個階段,這種情況很難統一意見;二是,雙方都達到了“認知邊界”這個臨界點,但是故意偏離問題,意思就是“我不想和你過了”,這種情況是關系必然破裂的前兆。
在現實中,上面第一種情況很常見:雙方都結婚好多年了,也還沒有完全走過第二個階段,才恍然發現很多問題,卻苦于沒有補救的機會。最后,有的迫于無奈,痛苦離婚;有的選擇繼續一起湊合著生活。
當雙方都順利經過了前兩個階段、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了,也就表明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了:一是,雙方都達到了“認知邊界”這個臨界點,都清楚知道“自己的缺陷、自己不知道什么”;二是,雙方經過了復雜情境的考驗,實現了高度的相互了解,并且依然相互吸引。
吸引——欣賞——相愛,在這個層層遞進的鏈條里,「欣賞」始終處于關系的核心位置。沒有「欣賞」,吸引不會更進一步;沒有「欣賞」,“相愛”早晚變成“相殺”。
分歧是無法避免的,錯誤是經常出現的。而走進了第三個階段的認知充分、相互欣賞的兩個人,總能知行合一、求同存異,總能比較容易地找到辦法,來彌合分歧、更正錯誤,達成妥協與共識。親密關系如此,合作關系中亦如此。
關鍵在于,你們是否能確定已經順利走過了第二個階段。如果總是無法走過“復雜情境考驗”的第二個階段,以后的生活或者合作會很苦惱。當然,少數沒有苦惱的幸運者除外,那也必然有一方是選擇了主動妥協的,或者是無條件地認同,而「欣賞」也必定是如影隨形的。
由此,我們看到了人際“強關系”有著這樣的定律:情況越復雜,分歧就越大;認知越深刻,意見越統一;「欣賞」是關系的核心紐帶與不二法則。其余的“奇技淫巧”,都是邪路,并非正道。
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