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時候開始填自我介紹一欄起,潛意識里就存在內向和外向的區分。過去喜歡填一些樂觀開朗的詞語,而現在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就開始故意回避去對性格進行怎樣的描寫,因為你無法對讀這一欄的面試官寫下“我不喜歡群居,在人多的時候也討厭說話”這樣不積極的句子。
而很多被認為是消極色彩的行為舉動,卻是我的“救命稻草”,在自我的世界里,給我一點渴望的自由。
就像今天是周一,早上上班的心情巨好,擠上地鐵手掌貼在在玻璃門上,也覺得是很美妙的瞬間。而這樣好心情的前提,是我度過了一個輕松的周末,并在昨晚睡了一個安穩的飽覺。
所謂輕松的周末,也并不是到了哪里去游玩,只是沒有特意的社交、沒有要完成哪件事的壓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情來放松、來休息。只有這樣,我才能在應該進入群體生活的時候,顯得不那么突兀與別扭。
之前在火車上,看到一個母親讓兩個女兒給身邊的親戚朋友表演節目,但是兩個孩子都有些扭捏,后來母親生氣了,妹妹就馬上笑呵呵的進入了表演狀態,而姐姐卻有些要哭的樣子。
接下來,便都能猜到了,很多座位認識的與不認識的都在夸這個表演的孩子,說她跳的多美好,說她多么不怯場,但如果是回到自己小時候,我會很羨慕那個要哭的姐姐,在我心里,她敢違背母親,才是真的不怯場。
就像所有人都看到你的闖蕩、看到你的有出息,卻看不到你還是一個孩子時候的怯懦、緊張,看不到你一有什么就會在前一晚睡不好覺,也看不出你原來是為了躲避某種需要“討好”別人的場合而裝肚子痛。
那些害怕、自卑、膽怯,并沒有因自己出了幾次風頭而消失不見,反而是面鏡子,愈在大眾面前愈清晰,而清楚的,只有自己,是黑暗中的自己。
。。。。。。
不是所有人天生都適合在生活中表演,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壓力產生動力,就像我曾經是那兩個孩子中的“姐姐”,而在脫去這層外衣的路上,卻用了很久很久的時間。
可能,那些所謂磨平了棱角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學會了如何隱藏,而顯現出“大眾”所喜歡或習慣的樣子。
這樣好么?
我不知道答案。
我只知道食物無高低貴賤,本來的香氣才最能回味無窮;我也只知道每一個夢境都有所謂的緣分,要好好的睡才能遇見;我更知道那個離你很遠很遠的人,往往就是自己,也可以離得很近很近;那些我不知道的,未來也會慢慢告訴我答案。
感謝每一個周末,哪怕只是吃吃睡睡,但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我倚靠著這點自由,向著彼岸,游走。
當你歡笑,
也是痛苦,
根葉發芽,
夕陽還是落下。
當你痛苦,
也是歡笑,
鳥歸大地,
太陽正在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