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去年來中心上課的一批孩子,到現在感覺變化很多。也有很多感觸。面對這些變化家長也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1、家長還在停留在前一個階段的對待孩子的方式
有一位媽媽她女兒9個月來上早教,那時候孩子還沒有開始爬。而現在1歲4個月已經可以走了。媽媽還是習慣抱著,孩子自身大動作發育要遲緩一點。也沒有強烈要求下來走,但孩子還是有走的欲望。(跟媽媽一些合理建議是這個時期媽媽要調整自己,現在孩子要開始邁步自我探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
另一個孩子現在1歲3個月,之前是10個月來上的早教課。在中間1歲2停了一個多月沒來上早教。家里面主要帶養人是奶奶,而婆婆會定期一周帶寶寶出去玩。兩個帶養人之間有很多的矛盾,中間婆婆就生奶奶的氣沒定期帶孩子玩。這段時間上早教課,孩子跟以前比沒那么活躍,表情較僵硬。不是很愿意主動參與,有一種陌生感。婆婆覺得變化很大是因為她很久沒帶的原因,奶奶帶的不夠活躍。(初步1、現在孩子出現自我意識開始想自己去做,而婆婆更多是以原來逗他的方式來跟他玩,沒有把他當作獨立的個體。2、家庭氛圍,會經常聽到大人之間互相指責對方的不好,孩子會很感受。)
3、家長看到突如其來的變化有一點應接不暇。
沖寶現在1歲7個月,還在大概在1歲的時候來上早教課。那時候只是被動的聽和做。最近幾次變化很大,在課堂中觀察到孩子會有自己很多想法,會自己起來游走。還會強烈表示喜歡與不喜歡,同時孩子很會觀察周圍事物,比如在操作時她會讓爸爸來做,他會強烈要求哪個陪他上課等一些要求。家長面對孩子的變化驚喜中帶著很多贊許,其實在我看來很多贊許超乎選擇,只是大人在這個時期看到孩子這個行為感覺很可愛或者是不可思議。但拉長到成人這個行為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可愛更多是不行為。(跟爸爸聊了一些不管孩子怎么樣的情況下都要建立邊界感,孩子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一些無腦或者無邊的贊許久了會把孩子引入到不好的一條道)
面對同一個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教育方式時需要家長去調整的,當你沒做合理調整,你就會跟大多數家長一樣面對挑戰行為時,說孩子變了,沒有以前乖了。一直走在那種死循環?跟孩子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