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意象。自我意向的核心內容:我認為我是什么樣的,我就是什么樣的。而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來源于我們童年時互動的客體對象,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評價,以及我們的人生經歷。心理學家發現:有什么樣的自我期望,自然就會選擇什么樣的信念;有什么樣的信念,你就選擇什么樣的態度;有什么樣的態度,你就會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因此,要想結果變得更好,先讓行為變得更好;要想行為變得更好,先讓態度變得更好;要想態度變得更好,先讓信念變得更好;要想信念變得更好,先讓自己選擇更好的自我期望。在自己的心目當中,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最終你就會是什么。所以說,一個人的自我意象,是非常需要重視的問題。
那么,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自我意象呢?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首先,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太重要了。其次,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能體驗到成就感,能建立起自信,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我們的自我意象,似乎都已經定型了。以至于很多行為,似乎都像是重復的輪回一樣。有錢的人,似乎錢越來越多。沒錢的人,似乎越過越窮。如何切斷這個輪回呢?那就需要看到自己的需要,植入新的信念,改變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象。
其實,人的行為往往都是由內在的信念決定的。積極的信念創造積極的人生,而消極的信念只能使日子過得越來越悲催。今天和朋友聊天,提到信念的強大動力。不得不承認,自己是缺乏積極的信念支撐的。我對于積極的信念,甚至是抗拒的。體會自己的抗拒,看到了一個卑微的小孩。那就是我的自我意象。也就是根源所在吧。
在成長的路上,嘗試了很多方式。卻一直逃脫不了逃避和壓抑的模式。壓抑是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想要,卻又不敢要,缺乏爭取的勇氣。而逃避,其實就是在逃避自己的需求。根本上是一回事。
說到需求,還是意愿的問題。那么對一件事情,分析它的利弊是什么。利大于弊,自然就有意愿去做了。因為自己的消極悲觀模式,凡事盯著弊,自然意愿就小多了。
所以,要改變自我意象,從根本上重塑自我,是我需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