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就一松手,貓連同窩一起掉下窗臺。兒子沖下樓沒一會,凄慘的哭喊聲響徹了整棟大樓。估計就算我死了,他都不會有那么傷心......誰讓他挑戰我呢!”
看著眼前朋友述說自己大寶的“挑戰”過程,我真的心都要碎了。那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一顆孤獨無助的心,滿是傷口。對孩子來說,眼睜睜看著最親的人毀掉自己最愛的玩伴,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呀。過早地面對死亡和失去,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失去愛的感覺。
所謂愛的懲戒,包括漠視、威脅、吼叫、毆打,這些都是家庭中最常見的行為。面對親子教育中的沖突和憤怒,很多父母無法冷靜,為了維護權威,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事后也不知彌補,導致親子關系的持續惡化。事實上,這些父母也會經常問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我該怎樣做才能解決這種矛盾呢?
《親子關系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一書給出的結論是:幾乎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作者趙玉萍,中國沙盤游戲實戰專家,從事沙盤游戲系列教學和研究工作長達20余年,曾帶隊參與過汶川、玉樹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在她眼中,沙盤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心理游戲,既能療愈內心的創傷,又能開發自我的潛能。通過藍色的沙箱、軟沙和琳瑯滿目的沙具,孩子和父母能走進彼此的內心,共同創造多維的理想世界。
作者基于多年咨詢的實戰經驗,在書中針對中國式親子沖突的特點,分別從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系五個方面解答了各個年齡段孩子和家長最困惑的問題。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閱讀本書后得到的啟示,如何從源頭化解親子互動中的沖突和難題。
01 重塑合理的認知
“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咱家就指望你啦”、“都是為你好”、“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啥都不用管”,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超耳熟,估計誰都有感同身受吧??梢?,中國父母的育兒模式萬變不離其宗。孩子聽話,成龍成鳳,就是父母最大的期望。
可是,孩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媽,你有聽見我說話嘛”、“你給的,不是我想要的”、“沒人關心我”、“我真的好累啊,能不能讓我玩會”。真的,你有聽見嗎?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流金歲月》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敏兒體質過敏、性格憂郁,不愿意出國留學,但父親葉謹言始終認為自己給了女兒最好的生活,女兒必須聽從自己的安排。結果到了國外,女兒無法適應異國生活,痛苦無奈、自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樣的悲劇完全是因為做父母的一意孤行、過度自我造成的。
紀伯倫的詩這樣寫道:“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陪伴你,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擁有本能的原動力,會自發地走向成熟,如果有人格完善的父母給予陪伴和引導,他會走得更快;但是如果父母心智不夠成熟,很可能會無意識地拉扯孩子,甚至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因此,當孩子在不斷變化和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認知和智慧。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個孩子,或許小時候也同樣經歷過原生家庭的創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我們需要自我療愈,重塑合理的認知,這樣才能實現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02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學習成績已經成了中國人繞不過去的坎。孩子抵觸寫作業、叛逆、沉迷游戲、缺乏自信等一系列的表現,折射出來的其實還是親子關系的問題。
要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學會正確地表達情感和管理情緒,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潛力股,生來就有向上生長的需求。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控制不住自己的焦慮,忽視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就會導致形形色色的親子沖突不斷發生。同時,如果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真正的愛和理解,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壓力,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價值認同感。
國產熱劇《小別離》講述的三個青春期孩子和家長在學業、興趣、思想上的沖突,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矛盾的體現。只有父母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家庭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
當然,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包括對家庭變化的應對。
就拿本文開頭的大寶來說,二胎家庭的親子問題,多數是由于父母沒有處理好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導致的。大寶撿回小狗撫養,經常表現得叛逆,本質上是缺乏關愛的表現,而家長的不理解和不冷靜,以及小狗的慘死更激化了這種矛盾。
試問,做父母的在準備要二胎前有問過大寶的意見嗎?在二寶降生后,難免關懷不周時有表示過對大寶的歉意嗎?其實孩子是講道理的,他真正在乎的是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能提前和孩子商量,等于在幫助孩子做思想準備;關懷不周時給予必要的解釋和體貼,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視,自然不會與二寶對立,更不會和父母發生莫名的沖突。
03 接納并尊重孩子的特性
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特殊的印記,就像現在的“90后”、“00后”,他們的特性和自己的父母輩有著很大的不同。經歷過獨生子女的孤獨、愈加繁重的學業和情感負擔、來自父母老師的焦慮期望,他們更希望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化生活。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感到被尊重并獲得安全感,才能敞開心扉和父母建立好的親子關系。
著名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小時候不愛讀書,卻特別喜歡芭比娃娃。要知道90年代男孩子喜歡玩女生的物件是會被人嘲笑的。幸運的是,他的母親沒有像一般父母那樣做出武斷地阻止,而是通過觀察發現,兒子其實是喜歡芭比身上美麗的服飾。于是,他們改變了教育模式,甚至送孩子去美國學習時裝設計,最終成就了吳季剛輝煌的人生之路。
心理學者武志紅說:我們太急于解決問題,然而,沒有問題,都是人性的展現而已。讓所謂“問題”得到理解,讓有問題者得到支持,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演化”。在得到理解和接納的情況下,最好的演化就會產生—一個人得以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有責任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柱。
正如《親子關系的重建》所說,優質親子關系的精髓,就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希望父母們都能讀一讀這本書,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是靜伊洛,愛好閱讀和寫作,很高興在這里遇見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