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以來,已經過去快一年了.
在這一年時間里,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的容忍度在中美之間的各種爭斗中繼續存在.
但是就在五月,美國突然收緊了對華為的寬限期.
一線版本是:9月以后,世界上沒有公司可以使用美國專利技術與華為展開合作。
其中,對我們普通消費者最大的影響可能是華為手機上的“麒麟”系列處理器.
因為像高通和AMD一樣,華為的HiSilicon只負責設計處理器.
至于芯片制造,它已外包給隔壁的臺積電,占臺積電年收入(2019年)的14%.
但是,臺積電的晶圓蝕刻,清潔和其他工藝步驟均采用美國技術,因此,當120天后的最后寬限期到來時,雙方只能說再見了.
因此,在過去的一百天內,臺積電開始了雞血模式,向華為瘋狂供貨.
無論美國看起來是否不滿,賺錢才是正事。
根據獲得的信息推測,華為Mate 40手機使用的麒麟1020處理器已被華為屯夠,下半年正常發布應該沒有懸念.
但. . .如果想供貨到明年P50系列手機發布,那可能會有點緊張.
因此,最近在互聯網上看到一條消息,明年某些華為手機可能不得不放棄使用華為自己的處理器.
聽到此消息后,大部分人應該和我一樣,為華為感到遺憾。畢竟,國內手機界能從頭開始做成手機芯片的,只有華為一家。
華為的失敗基本上等于國產手機處理器的失敗.
那么華為海思真的會在這里結束嗎?
其實不然,我在前面說了,華為海思本質上是一家芯片設計公司,也就是說,只要海思還有資格繼續設計芯片,就還有救.
而大家都知道,海思的麒麟和鯤鵬處理器都是在 ARM 公司的公版架構基礎上二次開發而來,所以 ARM 的態度如何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在 ARM 在去年就官宣自己是一家 “ 英國公司 ” 了,旗下的芯片架構是原汁原味的 英國制造 ,不受美國商務部的影響.
英國ARM將繼續為華為海思提供芯片技術▼
根據相關消息,華為已經永久買斷 ARM 公司 A77 架構使用權.
這樣就算 ARM 在將來的某天迫于壓力倒戈相向,華為海思也可以有一到兩年的緩沖時間來深入打磨 A77架構 .
而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明后年的ARM A79 架構落地之前,現在的 A77 架構都不算落伍.
魅族都能把聯發科 P30 打磨出花,我就不信華為沒能力把 A77 優化成 A78 .
A76,A77,A78是同一系列大型ARM的“前后中后”改款▼
其實只要海思還能繼續設計芯片,海思近十年來的研發經驗完全可以保證其生存下去。
剩下的就是找個能夠替代臺積電(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的代工廠,讓圖紙上的芯片落地回本了.
好吧,這一步說起來容易,其實也是恰恰卡住華為海思脖子的一步.
因為能替代臺積電的芯片代工廠...目前還沒有.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華為海思以往都是找的臺積電合作.
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工藝已經走在世界最前沿:
在全球芯片制造同行們都還在琢磨 7 nm 制程工藝的時候,臺積電方面就已經著手落地 5 nm 工藝的生產線了.
因此除了華為,蘋果、高通、 AMD 、 NVIDIA 等半導體巨頭也一直把臺積電作為首選合作對象.
所以光是從技術實力上講,目前能替代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商還不存在.
也就是說,無論華為海思以后選擇與哪家芯片制造廠合作,其生產的產品質量都會比臺積電遜色一籌。
其實海思目前的最優解是三星半導體——盡管綜合品質低于臺積電,但三星在 7 nm 、 5 nm 等先進制程工藝的研發進度上與臺積電相差不大。
所以通常蘋果會把芯片訂單同時扔給臺積電和三星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并沒有相關資料顯示兩家確立合作關系,反而有小道消息說三星半導體趁機 “ 獅子大開口 ” .
既然三星半導體這條線告吹,留給華為的選擇也就剩下一個中芯國際了.
根據資料顯示,自從 2019 年中芯國際攻克了 14 nm 這個技術節點之后,中芯國際的體量就已經躋身到國際前列了.
不過要是對比一下的話,臺積電在 2018 年就已經給蘋果量產 7 nm 制程工藝的 A12 芯片了,所以中芯國際的實力比起臺積電等廠商稍顯落后。
假如華為海思選擇與中芯國際合作,恐怕在未來幾年華為就要陪著隔壁的 Intel 一起死磕 14 nm+++ 的制程工藝了.
7 nm 和 14 nm 對于電腦處理器來說沒什么太大區別,假如真走到了這一步,華為在桌面處理器方面也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但是 14 nm 的麒麟手機芯片面對到時候可能已經紛紛用上了 5 nm 的同伴們,在續航和每體積性能上將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恐怕也就不像今天這樣游刃有余了.
高盛預計中芯國際將在2024年達到5nm工藝▼
雖然中芯國際是一家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廠,但在芯片加工過程中用到的部分 EDA 軟件依舊來自美國...
因此,國內中芯國際很可能無法接受華為的訂單.
內部或外部均不起作用.真的沒有地方可以為華為海思處理芯片嗎?
實際上,盡管美國商務部禁止了華為的全球合作,但是這個全球范圍并不包括美國.
換句話說,只要華為愿意給美國本土企業貢獻一點兒訂單和利潤的話,美國可以稍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更令人尷尬的事情來了。美國沒有先進工藝的芯片代工廠。甚至英特爾也只有10納米制程工藝。臺積電計劃在美國建廠,最快也要到2024年才能正式投產!
所以,瞅了一圈,華為這個自研硬件之路還真就無解了,沒準華為手機想要做下去,就必須買高通或者聯發科的芯片.
沒想到,美國為了打壓中國的芯片技術,無所不用其極。
但令人高興的是美國打壓了我們的廠商,卻打壓不了我們的人才.
即使海思半導體有一天真的無法再走下去,相信這些在芯片領域浸淫多年的人才,也將帶著這薪薪之火,傳到中國半導體領域的每個角落。
美國永遠也阻止不了這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