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碰游戲,是為了不讓我媽跪在網吧門口等我回家|我的游戲沉迷史

我家在一個小縣城,有一天在網吧里打傳奇,看見一個母親,她走到正在玩游戲的兒子面前,跪下了,求兒子不要再打了。兒子根本沒理她,淡定的打完游戲,自己一個人走了。母親從地上起來,所有人都在看著,我感覺她虛弱得有點站不住了。那時我莫名的辛酸,真想走上去默默的陪她走一段。看得出來母親是一個沒什么文化的鄉(xiāng)下人,來的時候身上還有很多泥土,應該也不知道什么方法去教育孩子,她就是全然的無力,她只有給兒子下跪了。那個母親把我震撼了。我第一次感到,一個人真的會到完全無力的地步。還有她的兒子,一個兒子到了連母親都不在乎的地步,他不是無力是什么。她們太需要幫助了。

先說下觀點。

該不該往水里扔救生圈,不是會游泳的強者說了算,而是不會游泳的人弱者說了算。強者滿不在乎,冷嘲熱諷,秀智商高,但弱者要冷暖自知,要自救。網絡游戲要防沉迷,要分級,要被監(jiān)督,這是公共政策的底線。有人落水了,一定要有救生圈,這是常識。

但在個人層面,因人而異。如果你的孩子套著救生圈總是學不會游泳,可以考慮動真格的,扯掉救生圈。嗆幾口水,有瀕死的體驗,就知道怎么游泳了。在家長眼皮底下嗆水,救得回來,等進了驚濤駭浪的大海再嗆水,可能徹底沉了。本質上,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每個人都會受傷,這一劫來得越早,就越早有免疫力,代價才小。早死早超生。

下面說說我的親身經歷。

2001年上初一的時候,小縣城剛剛開始有小型的網吧,最流行的游戲是傳奇。我是從那時開始迷上游戲的,整整初中三年。

那時家長反應太大,很多孩子一有時間就往網吧里跑,甚至逃課去玩。縣教育局就派人到游戲廳去抓學生,可是滿游戲廳里都是人,擠都擠不進去,全是學生,你抓誰呢?也就不了了之。

我父母也限制我。一個是時間,規(guī)定上學什么時候走,放學什么時候到家。一個是不給零花錢。但我都能搞定。上學路上飛奔,先去玩一會,再上學,遲到了罰站罰掃地都無所謂。放學路上也飛奔,玩一會再回家。錢自己掙,作業(yè)拿給同學抄,一人一次五毛錢吧,幫同學做,做一科目五毛錢。于是養(yǎng)成了一邊上課一邊做作業(yè)的習慣,老師下課布置作業(yè)時,我已經做完了,正好拿給同學們抄,那時候網吧也就1元一小時的上機費。

那三年我開始體會到了什么是心智的磨礪。我知道自己上癮了,卻又戒不掉。每次不由自主的走到去網吧的路上,我都很糾結,很失望。但就是禁不住誘惑。我就開始想,為什么游戲那么吸引我。一是互動的樂趣,你能操縱一個人,跟人對打,你能嘗試不同的可能,好奇會有怎樣的事發(fā)生,每一次都是新的。這是其他東西給不了的。一是傲慢,總想看看我是不是能比別人玩的更好。在游戲廳里,高手總是受到圍觀群眾的羨慕,甚至有人花錢請你打。

當想清楚這兩點之后,其實理論上我就可以斷掉游戲了。但之所以沒斷掉,是因為我覺得我沒有損失什么東西。玩了三年游戲,我的成績一直是班上第一。我常常想,如果名次下降了,我就不玩了。可是每次都是第一。我很驕傲。成績第一,游戲高手,這才叫能耐。

但是這個世界上,可能不會存在你上了癮還無所失去的情況。你被一個東西綁架了,離不開它,你就一定會失去一些東西。一定的。

初三時候,我遇到了幾件事。第一件是近視,從完全健康到400度的眼鏡。近距離長時間盯著屏幕,眼睛會疼。我為此真的很心傷,覺得代價太大。但沒有完全下決心戒。

第二件,就是我上面看到的那一個母親,她走到正在玩游戲的兒子面前,哐當就跪下了,求兒子不要再打了。兒子根本沒理她,淡定的打完游戲,自己一個人走了。我那天晚上回家,我爸那時候在外面跑車,我就問我媽,如果我變成了壞學生怎么辦?我姐說我可是學霸呀!我媽還給我夾了一個荷包蛋.

沒過幾天就有了第三件事。網吧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混混很多。有一天兩個小流氓把我的手表搶了,那可是我大姐去深圳賺的第一份工資給我買的生日禮物。于是,我找了幾個也是混社會的同學,有天晚上把一個流氓堵在了一個街角,我上去搜他的身,結果在他腰上摸到一把匕首,那一瞬間他很毒的盯了我一眼,我兩腿都發(fā)麻,表也不敢再要了。這一次感覺到害怕,害怕這個地方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當然不是我慫了)。我深深覺得對不起父母,第一次覺得自己步入了自己控制不了的險境。

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碰過游戲。一下,就斷根了。近視和丟表,還有那個母親和兒子,讓我有了對游戲的免疫力。然后對所有游戲通通無感了。我心里知道,就那么回事。

故事還在繼續(xù)......

上大學,班上一個同學迷上了游戲。那時游戲已經從當年的傳奇進化到了征途、問道,玩法變化太多了。當年小網吧里魚龍混雜,如今游戲的成熟網游里面的全世界聚攏的牛鬼蛇神就更多了。再加上大學里時間多沒人管壓力小,這個同學白天睡覺,晚上出去打游戲,基本不上課,掛掉好幾科,甚至補考的時間他都會錯過。睡我上鋪的這個同學,如果沒記錯的話,是2010年我們系唯一一個沒拿到畢業(yè)證的。

很多年后,一個80后的創(chuàng)業(yè)者跟我講,他上大學時班上就有好幾個同學因為打游戲掛科畢不了業(yè),他創(chuàng)業(yè)時就決心不做游戲。我聽到這個就心里發(fā)緊。就禁不住想,如果我中學沒碰游戲,如果是大學才碰游戲,我會不會就是那個掛科畢不了業(yè)的人。這時我就會感謝那兩個搶表的流氓。丟一只表,比上了大學拿不到畢業(yè)證強吧。很多時候,仇人就是恩人,摔倒就是拯救。

我的一個親戚,專科畢業(yè)后就在家,考本科考不上,考公務員考不上,一直在家里玩游戲。吃飯的時候出來一趟,吃完飯回屋接著打。父母都不知道他每天幾點睡覺。親戚聚會,他也基本不出現(xiàn),他也自卑。忽然有一天他醒了,也可能是實在受不了親友失望的眼神了,終于覺得這個游戲打來打去真的沒意思,去了深圳打工,想找個女朋友。但這一年他已經28歲了。最青蔥的時光沒了,貢獻給了連續(xù)幾任的中國首富。

這個親戚一直很羨慕我,上了好大學有好的工作。每次看到他,我就會感嘆,人跟人真的不一樣。有的人,對游戲天然有免疫力。有的人,可以克制住自己,打游戲也不耽誤學習。但有的人,他為了游戲,什么都拋之腦后。有的人,丟一只手表,他就會醒。有的人,丟掉了十年青春,母親下跪,他也未必會醒。

所以每次看到有的人說,是你自己不自律,不要怪游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有著高高在上的智商的優(yōu)越感,挺冷酷的,他們好像覺得笨的人就活該被操縱,被當成花肥。那些會游泳的人會喊,我們不需要救生圈,不要往水里丟救生圈,我們多健壯。他們全不在乎,真的有人不會游泳而在水里掙扎,他們可能被淹死的。

不是所有有毒的東西都叫毒品,那取決于程度。我們吃的米里有重金屬,如果人體還可以代謝掉,那就不叫毒米。如果重金屬太多,人吃了上吐下瀉,那就叫毒米了。界限在于,普通人是不是扛得住,弱者是不是扛得住。界限肯定不在于強者能不能扛住。

多數(shù)的網絡游戲,跟一些泡沫劇、三級片一樣,處心積慮勾引人的弱點,貪嗔癡慢,都有毒。但網絡游戲毒性之強,因為它互動。你看個劇,你不是主角,你只能把自己想象成主角,俗稱意淫。但在游戲里,你就是主角,可以肆無忌憚的燒殺搶虐、貪嗔癡慢。因為互動,再加上社交,變化就無窮,你可以玩一輩子。進入了出不來,就算想出來,卻無力走出來。逐漸的,它開始高于學業(yè),高于青春,高于父母,甚至高于生命。那個跳樓骨折的13歲男孩,就是覺得游戲高于生命了嘛。這是不是毒品?

《教父》里,一群黑幫老大在討論海洛因生意時,最后一個老大是這么總結呈詞的:第一,不要讓海洛因靠近學校。第二,把海洛因賣給有色人種,他們是畜牲,讓他們墮落吧。

有些人把游戲沉迷歸結于個人素質低劣和家長教育無方,說游戲無罪,跟黑幫老大是一個邏輯:有些人就是低劣品種,讓他們上癮,墮落。更有些人還說,不要限制孩子的游戲時間,“不要與孩子的生活方式為敵”。連黑幫都知道,容易上癮的東西不能進學校,他們卻在喊,上癮是孩子的自由。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柔弱,容易被引誘,他可以被塑造。

教會孩子游泳,是長期的事。現(xiàn)在他要淹死了,趕緊丟救生圈下去,是現(xiàn)在馬上就要做的事。

我堅信的第一個觀點是,網絡游戲是天然會讓一部分人上癮的,畢竟我們都是禁不住誘惑的凡人,尤其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所以必須管制,分級,限時。一定要往水里丟救生圈。用不用,是落水者的自由。但一定要有。這是在社會公益層面,公共政策層面的決定。這是一個社會的底線。

我堅信的第二個觀點是,現(xiàn)實而言,管制是不樂觀的。有了法律和警察,卻還是有毒販和癮君子,就像我當年排除萬難玩游戲一樣。現(xiàn)在的孩子更有條件繞開管制,性格更無所忌憚,網絡和投機者無處不在。就算孩子安全長大了,我的大學同學23歲,那個親戚28歲,成年人照樣淪陷,代價更慘重。如果拉不回軌道,不如讓他飛出去。與其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與其生出叛逆,不妨及早放開,讓他自己栽跟頭,挨餓受凍,流血破骨,痛徹心扉,早點生出免疫力,代價會小一些。在家長眼皮底下嗆水喊救命,總好過孤身在外時嗆水沉底。這是在個人的自由選擇層面,每個家長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的對策。

兩害相權取其輕。畢竟每個人都是必定要受傷的。這里原本就是一個動物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