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Kevin B. Jones——Why curiosity is the key to science and medicine?
Science is knowledge in process.
observation →guess explanation →prediction/test
outlier 異常值,離群值
對于科學,要保持 humility 和 curiosity,即謙虛和好奇心。
Exceptions and outliers teach us what we don't know and lead us to new thinking.And the new thinking will benefit our general thinking.
例外以及離群值可以讓我們了解我們未知的,同時還可以引發我們新的思考。這些例外的情況引發的思考同樣會影響到我們普遍傳統的思維方式。
例外、離群值,這些特殊的情況對于我們的成長也有指導作用。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例外的情況,自己發生偏離群體的行為以及思維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腦中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概念很可能是——我這樣想是不是錯的,大家都是那樣想的啊。對于自己的“離群”以及“異常值”,我們不應被傳統的思維方式所束縛,而是應該獨立思考,去研究自己的“異常”,因為沒有哪一個“異常”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它肯定有它產生的根基和誘因。
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異常”和“離群”,這些反而兒會反作用于我們千篇一律的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最主要的還是獨特的視角。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高中解數學題的時候,當我們解完題對答案的時候,即使我們的最終答案對了,但是發現步驟與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可能就是“我的解題方法肯定不如標準答案的好,我得把標準答案的解題方法研究透”。更甚之,語文閱讀的問答題,我們看到答案的解答連連叫好,而將自己答案的獨特角度忘得一干二凈。不過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考試就是按標準來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一些腦子確實很聰明的同學,并不怎么做題,但是考試的時候確實能作對,他們有自己的解題思路,并不拘泥于標準答案的思路,每次還能拿高分。他們至始至終沒有把自己的“離群”與“異常”當作錯誤對待,而是當作合理的存在。
當這個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越發不敢變得不一樣,干脆直接忽視自己的“異常和離群”。因為在我們看來,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和別人一樣,是一個風險系數相對小的選擇,至少在這條路上好好努力,也能過的很不錯。但是如果“離經叛道”,那風險就大了,很可能直接就栽到坑里爬不出來了。偶爾“離經叛道”一次,那感覺就像偷情一樣,雙但卻不敢繼續。
大街上,走著的竟然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人,偶爾會出現幾個另類的人,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然后又各顧各的跨步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