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小人物容易成為英雄的時代不是好時代

我不是藥神:小人物容易成為英雄的時代不是好時代

《我不是藥神》這幾天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大火。有許多人寫文章說它有多好,還有人分析它還有哪些不好。感謝他們,讓我了解了一部好電影。此刻看過這部電影,我想寫點東西了。

這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包括它的優點與缺點,都讓我深有感觸。以優點而論,它在有些地方是堪比韓國電影《熔爐》的,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來推動時代進步的,當然這里面推動社會進步的是故事中的當事人,而不是電影,然而電影把這件事放大了,引來的更多關注,則更容易得到推動。中國沒有產生《熔爐》那么犀利深刻電影的社會環境。中國的法治進步,常常是以個人性命的代價來推動的,比如孫志剛,比如唐慧等等,后來慢慢就是重傷重病了,算是有改善了。

缺點是把瑞士藥企的醫藥代表弄成了反面形象,殘忍壓榨病患的資本家,這是一個巨大的硬傷,足夠斃命。其實藥價高的原因在于研發成本高,以及關稅和藥品加成高,然而電影卻把矛頭指向的藥企,袒護制售仿制藥的印度公司,以及銷售仿制藥的程勇。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知識產權侵犯事件大肆發展,科技創新越發沒有動力,昂貴藥品降成本、研制新的疑難雜癥特效藥都難以繼續,所有人面臨絕望。因此,要說藥神,研制特效藥的他們才是藥神。

然而作為一部商業片,不這么演,還能怎么演?都是好人,只是各不相同的好人,出現錯位,各自痛苦煎熬嗎?電影怕是沒人看。或者批評政府的關稅太高,醫藥加成太高,醫藥研發沒有成果,那么電影必然就過不了審查。或者指責法制不完善不健全,導致法大于情的事件頻頻出現,人們的內心遭受不必要的創傷,怕也是通不過審查的。導演、編劇們能有什么好辦法,只好這樣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了,導演們把問題揭示出來了,觀眾又分析透徹了,則解決就是有希望的。

電影故事的發展,背景是個極其晦暗的場面,就是許多人深受病患折磨,然而藥價太貴,徒喚奈何。仿制藥藥效相當,卻無從獲得,又面臨法律的重壓,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程勇才決定鋌而走險,代購銷售仿制藥,讓許多患者看到了希望,然而后面假藥販子張長林的出現,使得程勇頻頻面臨牢獄之災的威脅,于是決定不再繼續這種危險,換來的卻是朋友們的不支持不理解,后來,接茬賣藥的張長林為了牟利,大肆抬高藥價,讓許多人瀕臨絕望,特別是呂受益的死,深深刺痛了程勇,于是實現了從凡人到英雄的過渡,于是以成本價代購,為患者們減輕病痛,特別是印度藥企停產后,程勇賠本賣藥,使得這個英雄進一步神化。此時的他,已經成了一個背著正義光環的違法者,直到被抓和入獄服刑,都是在延續這一軌跡。

程勇是個真正的小人物,小人物的許多毛病他都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艱難的環境,讓這個小人物成為了英雄,這對于他不是好事,對于社會更不是好事,然而卻對許多患者帶來了生命的希望。其實一個好的社會環境,本不該出現這樣的問題的,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然而,他們面臨的并不是這樣的環境,于是成就了小人物的偉大。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個人的問題,由他自己負責,社會的問題,應該由政府負責。但同時,社會大眾的道德水準,決定了政府的道德水準,社會大眾的處事方式,也極大影響著政府的處事方式。個人無解的問題,政府也不會拿出好辦法來。社會的發展需要過程。

人生其實有很多的悲劇,比如以前,有許多人有病沒錢看而死去,或者看不起病買不起藥而死去,后來,藥價降下來了,許多病都能治得起了,可是又有新的疑難雜癥出現,又是沒法治,或者沒錢治了,這是一個無解的困局。

對于這部電影,又看了些東西后,我又有了些其他的思考,為了免得此文太過復雜,就寫到這兒吧。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好的商業電影,只好以商業電影的標準來要求它,而不是過度的苛刻,以及過多的期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