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攜手同歸。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北風》
邶國的郊外,這是一個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陰霾天氣,只見一位身著素衣的男子,正從遠處緩緩走來,他抬頭看看天空,雪越來越大了,他抬起手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心想:“這么冷的天,要是有能呆在家里,依偎在火爐邊,再熱上一壺熱酒,這日子才叫美呢!”突然一群人出現在他的眼前,只見他們扶老攜幼正在倉促離開家鄉。他們究竟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家鄉?為什么要在這樣的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出門?他們為什么走得那么的急?而且偏偏要在一個下著大雪的壞天氣里出門?究竟是什么樣的巨大災難在向他們逼來?是什么迫使他們開始了流亡的生活?素衣男子滿心的疑問。這時,只見那群人中有一名男人,回首望著自己的越來越遠的家,悲哀的吟唱起來,他的歌聲剛剛開始,人群便有許多的聲音一起附合著唱起來,悲涼的歌聲便在大雪紛飛中響起:“北風吹寒雪冷猛,大雪飛揚滿天飄。你和我是好朋友,攜起手來一塊跑。哪能舒緩再猶豫?事情緊急快出逃。”
這是一首反映邶國百姓逃亡的思鄉詩。百姓是泛指當時一般貴族。詩中展現了一幅急惶惶四處奔逃的慘景。全詩三章,每章六句。 前兩章內容基本相同,反復訴說,使情感疊加于字里行間。其中只改了三個字。每次改變,都是從不同角度的追加,最終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張揚。
首章與二章均以北風與雨雪開頭,詩人借景起興,極力渲染雪勢的盛大及北風的凜冽酷寒。且興中又包含著深意。在這樣冷的情況下,百姓相攜出逃,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是何等的緊急,以致于在逃亡時不擇時日。“惠而好我”于是他們相呼相引地一齊出逃。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非常熱愛自己的故土,那么他們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 當然除非是迫不得已,于是下句“其虛其邪”,虛邪,即舒緩,為疊韻詞,加上二“其”字。語氣更加寬緩,形象地表現同行者委蛇退讓、徘徊不前之狀。“既亟只且”,“只且”為語助詞,語氣較為急促,加強了局勢的緊迫感。語言富于變化,而形象更加生動。
于是三章開頭“莫赤匪狐,莫黑匪烏。”赤狐、黑烏則是以興中含比,兼有興體。直譯出來就是沒有不紅的狐貍,沒有不黑的烏鴉。周朝流行紅色,也以此為正統色,統治者把上衣和下裳分開,稱為玄衣,袞衣等。故用赤狐,黑烏來比喻執政者君臣,為惡如一,自然百姓不親。“惠而好我,攜手同車。”于是他們呼朋引伴,相攜持而去。從詩中“同車”來看,百姓是泛指當時一般貴族。在周朝,有著嚴格的身份地位的區別。普通的人是沒有資格坐車子的。庶人基本都是靠走的,貴族坐馬車,車也是有嚴格規定的,車的顏色,裝飾以及拉車的牛馬頭數,標志著乘坐者的不同身份。從詩中還可以看出當時情勢緊急,也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迫近。百姓逃亡來不及擇日。對于逃亡者是否能達到避禍的目的,詩中并未作正面回答。其實也無須回答。既然天下烏鴉一般黑,逃到那里又會有一片凈土可供他們棲身呢?這首詩只是清楚表達了百姓對現狀的無比痛恨和堅定決絕的逃亡之心。
本詩詩情凄愴、思緒悲憤,眼前之景,胸中之慨和口中的吶喊自然融合,渾然無間,使詩意蘊豐富,耐人玩味。也能夠感動讀者并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大膽,直接的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成為了后代詩歌繼承與發展的一種慣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