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苦難屈辱可以凝聚人心,淬煉成改天換地的力量。老秦人偏居關西,北抗匈奴,西拒諸戎。向東又被列國蔑視,時時覬覦國土。自秦孝公起用商君變法,累世積淀,終至一代雄主始皇帝一統華夏。
? ? ? 《大秦帝國》對關中地理風貌及老秦人的描述著墨甚多,連綿起伏的山丘,依山勢而走,莽莽蒼蒼的黑黢黢松林,傾天而下的鵝毛大雪,石塊壘砌的家園,樸實的村民,躍動的社火。因為作者生于并長于古老的三秦大地,地方風貌融于骨血,顯于文字,隨文字鋪開的章節讀來仿若使人置身于那個特殊的時代。老秦人的苦難悲憤,老秦人的質樸善良,老秦人的袍澤之情,老秦人的昂揚斗志,都悄然流露于字里行間。
? ? ? ? 小說起于秦魏之戰,衰弱的秦軍將士以一腔不服輸,不認命的悲愴之情,駕老舊戰車沖擊經改革而傲視天下的魏軍,終以老秦王的逝去結束。秦孝公承接王位,斷指勒碑明誓,承認先王之錯,告慰子車氏三雄之靈,提攜軍旅新人,力圖政治革新。及至商鞅西來,全面革新行至頂峰,新舊之爭也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孝公鼎力支持,商鞅鐵腕推行新法,老秦在劇烈的內部矛盾中蛻變強大,一戰而取河西所丟之地。洗刷先代恥辱。
? ? ? ? 小說的精彩之處在于穿插了百家學派,江湖義士,宮廷斗爭,民間溫情,愛情家國取舍。一切簡單的可愛,一切又都隱含著足以流血的矛盾斗爭。墨家學派懲奸除惡,熄兵止戰,黑鷹劍士,情報采集,來去如風,古樸義士,士為知己死,中山狼群,泛濫更猖狂。除了刀光劍影,還有村社的古風鄉情,客從遠處來,社火伴陳酒。以及渭水河邊的愛情,夕陽送戀人,粼粼吾心傷。
? ? ? ? 歷史的革新裹挾著一切,矛盾斗爭吞噬了一切。凡此種種,又涅槃成最新的力量。雖然古樸的村落因為保甲及耕戰制度失去了原生的面貌,君王賢相的愛情因為新舊勢力的博弈變成了生命終結時的絕唱,紅杉隨君去,白衣同相歸。但沖破條條框框后的老秦,已成為一股最為新鮮的力量。它為后來昭襄王的發力,為始皇帝的天下一統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秦趙同宗,華夏同源
? ? ? ?雖然列國征戰貫穿了此系列小說的全部章節。但是一個最為基本的理念在于華夏同源,列國皆始于周天子的分封。也正是有了這個名分,才有了后期合縱及連橫的可能。秦趙燕北抗匈奴,楚國南制百越,秦又西拒戎狄。戰國時期,列國君主的政治抱負都是統一華夏,所以才能有人才的大規模流動。小說中,在魏國衰敗之后,秦趙之間的斗爭成了主線,但兩國又都面臨著匈奴這一邊患。秦軍強大之后,匈奴東移,騷擾趙國邊界,及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部隊機動性大為增加之際,一場對匈奴的反擊戰拉開了序幕。趙軍初次擊退匈奴之后,匈奴主力并未受損并快速西撤,為了一舉消除邊患,趙軍緊追不舍,并進入秦軍防區。
? ? ? ?其時,秦趙睥睨天下,邊境多有戰爭并互視為勁敵,當斥候將軍情告訴邊將的時候,秦軍并未選擇襲擊趙軍,而是選擇作為趙軍的后盾,并為趙軍吶喊助威。當趙軍誘敵成功,一舉擊潰匈奴的時候,秦軍火把如龍,軍旗搖動,爆發出由衷的激動歡呼。想來,在那個戰亂頻仍的歲月,這種協同對外作戰的故事肯定還有很多很多。兄弟鬩于墻,而外御欺辱。
歷史對一個王朝的眷顧便是賜予他們接續不斷的圣明君主
? ? ? ? 秦國,自秦孝公勵精圖治的改革,及至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也都是明主,像武王,孝文王,莊襄王,這些綜合能力稍遜的又多是短命,進而保持了有序并漸進的權利更迭,及至秦始皇的出現,而這期間,山東六國的君主則持續走弱,或者偶有圣明君主出現,囿于王朝積弊,已是無力回天。終于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就要出現了。
? ? ? ?小說中,作者給商鞅,秦始皇和趙高等一眾人都翻了案。其時就商君而言,雖然史記做了酷吏的否定性蓋棺定論,但是改革后秦國的持續走強及后來的大一統,使得史記這本皇皇巨著對商君的評價少了顏色?!皹O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對于任何一個偉大的改革者而言,都是極為中肯的。起碼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至于始皇帝和趙高,前者,借用林肯的名言:假如站在一個偉大位置上的不是一個偉大的人,那么他自己也會迷失的。反過來說,他既然可以做那么多讓后世人以為是外星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那么他必定不是一個昏聵暴力的人,否則君臣怎么可能久久同心?不排除小說中的美化,但是勤于政事,極具政治軍事能力,當是不容置疑的。后者則可以從心理學的依附性來解釋。小說中趙高從小跟著嬴政,窮盡心血的跟著這個百年不遇的明主,他善駕馬車,工于書法(這是事實),嬴政是他的全部支柱。他親眼見證并參與了這個偉大帝國的成立,但是一切尚未穩定之時,他的主心骨沒了。它的心神也沒了。他后期的行為也變的讓后人難以理解。
? ? ? ? 至于秦朝的兩世而滅,個人覺得一大原因也在于強權人物的突然逝去,帝國沒了人可以支配這個龐大帝國的力量,當時,秦在北在南都還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無奈中央都已調動不了。原來六國遺老遺少也使得后期的反抗運動有著成熟的領導骨干。
? ? ? ? ?歷史是一種傳承。每次都會因這部小說想到想到下面這個悲壯的抗戰悲歌:
? ? ? ? “1939年6月6日,侵華日軍3萬余眾,沿芮城縣20里嶺陌南鎮東及平陸縣張店至茅津渡西,分9路進犯由楊虎城將軍舊部第38軍、96軍和川軍第47軍組成之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中條山防地。日軍憑借人多器精,對38軍與96軍陣地展開殘酷攻擊,國民革命軍英勇頑強拼死抵抗至陣地失而復得數次。數日后,因敵我眾寡強弱懸殊,國民革命軍逐漸被逼于芮城及平陸之山河間狹窄地帶。為保存中華抗日之血脈,96軍陳碩儒師長率退守陌南鎮東西黃河一線之177師從日軍正面大部突出重圍;“177師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于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斗后不齒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至18歲的孩子。他們從關中(也有少數山西河南)鄉村投到孫蔚如麾下來,不是為了吃糧飽肚,而是為著打日本鬼子走進中條山的。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見了。活著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剩下最后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那是他和他的父親和村民們崇拜著的楊虎城創建孫蔚如統率著的西北軍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熏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
致敬我們最偉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