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水君給小伙伴們介紹了電腦的核心部件——CPU,今天說說電腦的核心部件——內存,讓大家在以后的攢機過程中更好的搭配和選購。
內存,也叫內存儲器,是一種快速存儲設備,在計算機角色扮演里占據著核心的位置。現在的內存條是一塊長方形薄片狀的電路板,上面焊接有很多黑色“方塊”的存儲芯片,讓人在主板上可以一眼發現它。
我們通常所說電腦內存(RAM)的大小,即是指內存條的總容量,CPU完全依賴內存條,所有外儲存上的內容必須通過內存才能發揮作用。
內存有分服務器內存、筆記本內存和臺式內存。本質功能都是一樣的,只是外觀尺寸稍有差異。
內存條從最早發展到現在,大致經歷了了SIMM、EDO DRAM、SDRAM、DDR這幾個階段的技術革新。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DDR作為一種在性能與成本之間折中的解決方案,從出生就占據著市場,并在頻率上一直“高歌猛進”,由此DDR2、DDR3、DDR4、DDR5應勢而生...目前最常見的有DDR3和DDR4,作為DIY發燒友來說DDR4是你不二的選擇。當然也需要相應的主板來匹配,因為每一代內存在接口或電壓規格上會有所不同,不同代的內存之間不能通用。
我們運行一款軟件后,CPU或顯卡要對數據進行處理,而且這個數據傳輸的過程是動態的,也就是說CPU要不斷地從硬盤讀或寫數據。如我們編輯文檔時的存儲或翻頁等操作,但是硬盤的速度非常慢,而CPU的處理速度極為快,硬盤非常慢的讀寫速度無法滿足CPU極快的處理速度,因此經常會出現CPU等待硬盤數據傳輸過來的情況,嚴重影響電腦性能的發揮甚至說是完全無法使用。這時候就需要“中轉站”來存放臨時數據,CPU提前將要處理器的數據存放到內存中,需要使用時直接從里面尋找,這樣就可以達到高效執行的目的。
因此內存越大,CPU可以提前緩存的文件或數據更多,電腦運行的速度越快,這也是為什么內存容量小的電腦,經常會出現硬盤燈常亮、電腦卡頓的現象,原因就在于內存容量不夠用,CPU將硬盤當作數據“緩存空間”,這就導致速度跟不上趟的硬盤拖累了整臺電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存儲在內存里的數據都是暫時的,關機或者斷電后就會消失。
從市場反饋的結果來看,價格在200元左右的8GB、DDR3 1600MHz的臺式機內存是消費的“香餑餑”。小編看來,這個標準是完全可以滿足大部分消費者日常使用中各種臨時數據存儲和傳遞的需求了。當然,現在內存價格便宜了,配備16GB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了。
內存條有故障,常見的判斷方法有:開機黑屏無任何顯示、電腦頻繁藍屏、安裝和運行軟件出現莫名錯誤、電腦卡死等癥狀。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兒,明天我們來說說電腦的“數據倉庫”——硬盤,喜歡的同學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