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贏——金洲小學SEL課程實踐之10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規則是這樣的:我們兩個人相距一米左右,相向而站,正中畫一條線代表分界線。如果我進入你的地盤,那么你贏了。如果你進入我的地盤,那么就算我贏。注意,游戲中間不能有肢體接觸,最好想辦法能讓兩個人都贏。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游戲中的一方,會怎么做呢?

今天我們在金洲小學的正面管教 SEL社會情感技能課,就用到了這個游戲作為開場。

在一二三年級我們觀察到了迥然不同的現象。

一年級的孩子們,在老師說出規則后,絕大部分同學很快各自向前一步跨到對方地界。問他們誰贏了,他們開心的說:“我們都到對面去,不就都贏了嗎?”

二年級的教室里,一半左右的孩子猶豫了一陣也跨過去。當老師問他們感受時,孩子說“我不想過去,可是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他贏”。還有一些孩子在一方跨過去很久以后堅持站在原地不動,他的回答是“我不想自己輸,所以我不想過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年級的教室里,第一輪游戲中,絕大部分孩子僵持在原地沒動。當我問到“哪一組做到兩個人都贏了”時,孩子們紛紛舉手說自己贏了。問他們何以認為自己贏了時,孩子們回答:因為都沒有到對方地界,所以就都贏了。

我提醒同學們,我們的規則是什么?是對方到我的地界,我就贏了。我去到對方那邊,對方就贏了。可是現在你們都沒有到對方的地界,所以你們都沒有贏啊。孩子們回答說,因為他們沒跨到對方地界,所以對方沒贏,所以自己就沒輸,自己沒輸就是自己贏了。

搞了半天原來是這樣的邏輯啊。我再次重申,我們的規則里說的是什么樣算是贏,可是我們有沒有說怎么樣才是輸呢?想一想,并沒有說啊。

孩子們摩拳擦掌要求再練一輪。這一輪,只見教室里許多孩子們開始劃起拳玩石頭剪刀布,用愿賭服輸的方式決出勝負。還有的手拉著手,在兩邊地界輪流轉圈。這一輪結束,我又問“哪一組做到了兩邊都贏了?”手拉手轉圈的同學舉手說“我們贏了。我們擔心自己過去后,對方不過來,所以約好手拉著手兩邊輪轉”。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下午另一個三年級的教室里,上演了和第一個三年級教室差不多的情形。很多同學僵持在那里,誰也不愿意先跨入對方的地界。少數有幾個同學先跨了一步,另一方卻怎么也不肯動,覺得自己過去就代表自己輸了。

張宏武老師(中國正面管教第一人)也在下午的課堂上旁聽。一位男孩子沒有搭檔,張宏武老師就主動過去和他一起做這個活動。男孩子起初也是僵持在那里不肯動,張宏武老師微笑著看著他,對他伸出手說“你好,我叫張宏武,很高興認識你”。那個男孩子遲疑了片刻,也伸出一只手握上說“你好,我叫 ***,很高興認識你”。然后張宏武老師看著他說“ ***,我希望你能贏,所以我先跨出一步”,說著,張宏武老師先跨進那個男孩的地界。稍稍遲疑片刻后,那個男孩子看著張宏武老師說“張宏武,我也希望你能贏”,然后也向對面跨出一步。然后,兩個人相視而笑。兩個人,都贏了,在這樣一種充滿連接、信任和情懷的氛圍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節關于共贏的課,在一二三不同的年級里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畫面,讓每一位帶課老師都十分感慨,又覺得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這個游戲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共贏”的心態,很快就能想到達成共贏的辦法。可是,為什么對于越往高年級去的孩子就越難呢?那個突破不了自己的地方,在于一個隨著年紀增長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的觀念:“我過去就是他贏了,他贏了就是我輸了。”

那么,這個觀念是如何習得的呢?不難看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早教機構的推波助瀾,學校里各種排名給到老師的壓力 …… 這些競爭稀缺資源的壓力和焦慮從家長身上、從老師身上,最終都漸漸的傳遞給了孩子。孩子們從單純質樸的“朋友贏了,我就高興”轉變成“我不想輸,可是我也想讓朋友贏”,到后來就轉變成“我就是不能讓他贏,他贏了就意味著我輸了”。

可是,人際交往的模式難道真的只有這樣一種“贏 /輸模式”或者更糟糕的“輸 /輸”的兩敗俱傷模式嗎?是否你贏了就一定意味著我輸了?

我們說,除了競技比賽這樣刻意強調輸贏的場合,人生中其實還有更多的地方并非是有你沒我的“贏 /輸”關系,或者是“我贏的都是你輸掉的”零和游戲。除了“贏 /輸”模式和“輸/輸”模式,其實還有一種“贏 /贏”的共贏模式。

1+1在共贏的模式下本可以大于 N,在共同互利合作中創造無限可能。但是也可能在內耗拖扯中 <1,是的1+1<1 ,這種結果很常見,其實就是一種開始想“贏 /輸”而最后遺憾的變成“輸 /輸”模式。

我們不妨想一想,沉浸在“輸 /贏”模式里的孩子,會擁有哪些品質和能力,又會失去哪些品質和能力呢?

一旦我們把目標放長遠一些,聚焦孩子未來所需要具備的品質。不難發現,一個人的品質中非常重要的“信任”、“勇氣”和“胸懷”在這樣過分強調非此即彼的競爭中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不足。對于一個人成長來說最需要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中的“歸屬感”,也會越來越迷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不管事業多成功,仍然會覺得自己很孤單,走的很累的一個原因。

因為過分強調輸贏,我們對每一次考試成績都無比在意,在意到我們和我們的老師家長都快忘掉了學習的初心——在學習中成長,享受學習和努力帶來的快樂;因為強調輸贏,我們從小聽到的都是“你再不努力, ***都要比你強了”,“你連***都比不過,你怎么考上好學校?”這樣的話。似乎只要你能不斷“碾壓”這些 ***,你的人生就能一路綠燈,勇往直前。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你會發現,要實現富足的人生,試圖把所有競爭對手合作伙伴都靠自己的實力碾壓一遍,是不現實的,也不是正解。即使做到了,也一定會很孤單。你的實力不光是指贏了別人的能力,更在于一種贏得合作贏得尊重的能力。有了后者,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就成為你的隊友,一起攜手同行,你才能真正的放大自己的能力和格局,實現更大的夢想,構筑更富足的情感連接。

共贏模式需要你有勇氣,有信任,有力量,有遠見和情懷,同時也需要雙方先建立情感的連接,就像張宏武老師和那位男同學示范的那樣。共贏模式下,雙方因連接而信任,因信任而合作互利,因合作互利而成長。

具有共贏思維的人往往有著著眼于未來的遠見,看到只靠當下建立在贏了合作者的基礎上的 “獨贏”模式是無法進一步放大個人的能量和格局,無法走的更遠。他們能夠率先為合作者的利益著想,打造起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把互利合作,把 1+1的能量放到最大。

如何能讓習慣于“贏/輸”模式的孩子能夠轉換思維模式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許只有當我們做家長做老師的真正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著眼于未來的成就對方、互利合作的態度情懷,會對一個孩子的品質和能力產生多大的影響,從盡量少說不說那些拿孩子對比比較的話語開始,從不僅僅聚焦考試成績做起,自己在一言一行中示范什么是“共贏”,讓孩子能夠學會欣賞同伴,享受友情,享受相互幫助相互成就、一起奮斗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成為內心有力量有情懷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