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記得上一次寫讀后感或者超過五百字的隨筆,應該是在高中時期。步入大學和社會,一是放縱了自己,二是這個時間正好處在了信息化時代的風口浪尖。
大學畢業后的三年內,智能手機開始大行其道占領市場,引領潮流,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社交軟件,微信、陌陌、微博開始取代QQ的絕對統治地位。社交客戶端的普及,對于信息的交流,已經含有了跨時代意義。傳統紙媒已經逐步開始土崩瓦解,人們也越來越習慣碎片式的閱讀方式。就我個人而言,微信的二十多個公眾號,每個公眾號每天推送1-2條文章,有的文章只是一瞥,整日下來已是疲于應付,用一句俗話說就是“感覺身體都被掏空了”。但我認為,碎片式的閱讀是代入式的,就是說別人推薦的,修改過的,帶有推送者明顯情感的,這并不利于個人思考及反思。且因個人眼力實屬欠佳,紙書在吾生活中仍未完全放棄,但仍屬于一種急功近利式的閱讀,即:追求量而未求質,讀完的書,給自己帶來了什么呢?也許只是書架上的一個戰利品而已。
從即日起,立下此志,今后的每本書讀完,均以讀后感為證。
——記《萬歷十五年》有感
黃仁宇這部史作,已久有聽說,但一直未入手閱讀,只因個人對中國古代史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特以明朝為甚。俗話說,明朝之后再無漢,就說明整個朝代對于漢文化的沖擊,有著摧枯拉朽之勢。因此不愿了解,不想閱讀。1年前蔥同學借閱的明朝那些事,也還在書架上落灰。改變來自曉松奇談節目,高曉松對明朝專門開了一個專題《臭知識分子亡國》,節目里對明后期知識分子,包括南明知識分子給予了猛烈抨擊。于是乎我想,正視歷史,也是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最大認同。
因為工作與生活關系,這本《萬歷十五年》僅286頁,卻花去我整兩月時間,才閱讀完畢,真是該給自己一個大大的差評,今后必定要不斷自律,挖掘更多的閱讀時間。
《十五年》共七個章節,通過六個時代人物,描繪了1587年看似平凡的一年,卻給中國歷史帶來的不平凡。(萬歷帝【神宗皇帝】、首輔張居正、首輔申時行、將領戚繼光、清官海瑞及哲學家李贄)
1、人
七個章節,萬歷帝占七有二,因為他是這一歷史時代的關鍵性人物。萬歷年紀輕輕稱帝,雖說稱帝擁有至高無上特權,但強令一僅九歲的孩子托起此帝國之重任,實屬無稽。因此必定出現各類宮斗、垂簾聽政等事件,而明朝又是以重用宦官而出名。書中所述,萬歷年輕時,在張先生和高級伴讀宦官的左右下,對治國充滿了信心及興趣。隨著儒文化及開朝祖宗的訓誡逐步在生活中占主導地位,萬歷帝開始不耐其煩,隨著張先生離世,各類追討隨之而來。我在想,如果我是萬歷帝,我會像他一樣最后圍著鄭貴妃而誤國誤己嗎?追根到底,我認為這樣的悲劇,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徹底取消設置宰相導致,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權利及圖騰似的象征,并不是萬能之人(環顧歷史,的確不乏漢武帝之英才)但這畢竟是人中龍鳳。沒有了宰相與群臣的平衡或制衡,皇帝整天與下臣在大堂之中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多么諷刺的事,現在很多企業也仍如此,在辛苦初創的公司中,眾多高管,仍充滿了猜疑與離間,曾有人說,當老板,就是聘請一幫高管來欺騙自己而已)勢必會引起相應的問題,陰陽不衡,早晚得出事啊。
2、法
明朝無法,這是我從本書中得出的觀點。朱元璋本是粗人一個,沒任何文化,在創國之處,并定下了以道德指引社會的基調,而不是制定法律。建國時定下的各類繁瑣禮節、經筵,就是讓皇帝做好天下之道德垂范。連皇帝都這么做了,眾知識分子及群眾,為何不照做。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更不可代替法律。凡能先用法律及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問題。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協,如果道德上的爭執持久不能解決,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則遲早導致動亂或戰爭。
用道德指引法律,對于現世來說,也仍在延續。每年各類各樣的道德模范評選,云南好人評選,昆明好人評選,勞動模范評選,真是琳瑯滿目。用先進事跡來指引社會發展,我個人認為值得商榷。為什么不在健全制度、健全法律上更多的去努力一下呢?
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社會”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文明,這是一個很強的歷史及哲學問題,個人能力有限,以后攢點經驗升級后再述。
本書以哲學家李贄結尾,展現出黃仁宇優秀的哲學及儒學研究功底,以李贄為引子,突出儒學在歷史大潮流發展中,已開始出現各類流派,其中以朱熹、王陽明、王艮為主,書到用時方恨少,最后一章很難消化,作部分摘抄。
“孔孟之道戰勝了諸子百家的理論,從漢朝開始,就成為統治全國的指導思想。時代愈是往前發展,統治者對他的依賴程度也愈大。”
“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級官員,在經濟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因而也是這個社會真正的主人。而正統的儒家觀念又是維系他們的紐帶,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因素足以使他們相聚一堂,和衷共濟。”
記于2016年12月20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