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讀書的正確姿勢,我早就成功了!

1

近段時間皮膚出點問題,到醫院就診、拿藥,內服外用沒兩天,幾乎痊愈。想想自己之前因為懶得去醫院,隨便拿只藥膏瞎涂,以至于一直不見效,確實好笑。

在感慨錢沒白花、專業人干專業事的同時,對癥下藥最為重要,藥用對了才治病。換句話說,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看病如此,讀書亦然。

有的人讀書,劃線、折角、摘抄、拍照,睡醒一覺,一問啥都不知道。

還有的人一有時間就打開公眾微信號,這篇點贊,那篇摘抄,收藏了一大堆,內心愉悅,感覺獲得了不少??苫剡^頭來一想,卻什么都記不起來了。

其實,你只是看起來愛讀書。

移動互聯時代,我們被太多的信息所包圍,以前是想學什么看什么,而現在是別人推送什么,你看什么。如果遇到一個好的公眾號,系統地推送一些文章,可能對你而言還有點用處??墒亲悦襟w時代,大號們大多追熱點、賺流量、做推廣,到頭來,別人賺得盆滿缽滿,可你卻什么都沒學到。

2

為什么?

因為你沒有對癥下藥!

也就是沒有帶著結合自身的問題去思考,思考該讀什么書,思考該讀書中的哪些內容。

別人給你推薦的書,給你提煉的干貨,固然很好。但是每個人的問題不同,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作者們的理解和體會。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一樣東西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一樣的價值,對于我來說可能是蜜糖,是很好的東西,但是對他來說又可能是毒藥。

讀書應該從個人需求入手。

正如你想買房子,聽完中介天花亂墜的夸贊,不會連房都不看,就直接買吧?

所以,缺啥補啥,哪里不會學哪里。

只有不斷結合自己的問題和需要,有目的地讀書,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否則,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終究是一盤散沙,永遠無法實現聚沙成塔。

3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后,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劉墉先生在談到讀書時,曾這樣寫到:

讀書就像交朋友:有些書略略翻過即可,是點頭之交;有些書必須精讀細讀,是知心至交;又有些書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愛侶。

總之,書不能由別人幫你讀,朋友不能由旁人為你交,只有自己認識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很多驚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許多助益。

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尋最佳方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只有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核心目標上,日積跬步,方能至千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