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經常問我,“你怎么都不發語音。那么長的一段文字你居然用文字。不累嗎?”我沒有回答,因為我真的不喜歡自己語音里的聲音。
我只想問一句“為何這語音聽到的聲音就是跟自己的熟悉的那么不一樣?”之前發完語音,我都要自己聽一遍,心里都不禁要大罵一句“這TM吃屎的聲音是誰的!”
后來我去查了一下科普知識,原來是這樣的。
說話的聲音與錄音會不一樣,最主要是因為聲波的傳輸通道不同所導致的,你說話的時候聲音會通過空氣和頭部進行傳播,空氣傳播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大量的衰減,音色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到達別人耳朵里的時候又會經過別人的外耳、耳廓、中耳最后才會進入內耳,形成別人聽到的聲音。
但殘酷的現實是,我們所發出的聲音頻率與錄音捕捉到的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是我們的大腦騙了自己,而錄音機是誠實的。
于是我想到了照片。我們常說“最美的時候是自拍,最丑的總在他人的相冊里”。是的,我們總是不經意會做出一個舉動,當別人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偷拍和錄視頻的時候,你總會第一反應就是快快刪掉!
我們在鏡子前看到的自己是固定的的模式,向左或者向右的劉海,眼角的那顆痣的位置,還有相對角度的側臉。突然看到朋友照片中的自己,這些特征都和大腦中所認為的不一樣,讓我們抗拒和焦慮,甚至恐懼。
當一個陌生的事物出現時,大腦難以對它的未知屬性作出預測,從而產生一種自然而然的抗拒感,也就是心理學上的預期性焦慮。
同樣,我們已經習慣于平時聽到的自己的聲音了,以至于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時會覺得陌生,正是這種對陌生事物抗拒和焦慮的感覺,讓我們不自覺地討厭自己的聲音。
心理上有一種定義叫做自我認知。很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相比別人隨手拍的照片,你是不是也已經把自拍里經過美白磨皮瘦臉的面孔當作是自己真實的樣子啦?朋友圈的所有照片,是不是都要經過按部就班的美化才能發出去,生怕別人發現圖和圖之間的差距?這說明你很可能已經陷入吸引力的自我認知偏差了。
然而可怕的是,別人看到的你,和后置鏡頭下的你是一樣的,鏡子和自拍里的你才是“假”的。
同樣道理,當你面對著兩種不同的來源于自己的聲音時,會更傾向認定那個“好聽”的聲音才是真實的,而錄音里沒有經過大腦自動修飾的聲音則像被偷拍的照片一樣,要被一鍵永久刪除。
你是不是也害怕接受客觀真實的自己呢?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每張光鮮華麗的照片背后,我們并沒有比別人哪里差!但是你還是害怕最丑最不堪的一面讓別人看到,難道別人的意見真么那么重要嗎?
心理上有對“自尊”的定義,指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個體對整體性自我價值評價的判斷。它由很多因素決定,包括我們扮演的角色、我們和別人的比較、我們的社會同一性、我們如何知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以及成功和失敗的經歷。
當發送一段語音之后,我們總是會反復去聽,我們總是會時刻想象
“剛剛我的聲音上那么難聽,會不會留下不好的印象”
“剛剛我說到一半卡頓一下,會不會讓她聽不清”
“我是不是應該打一段文字說明一下”
...
低自尊狀態會對一個人的情緒、認知產生消極的影響,如讓人容易產生羞恥感、恐懼感,覺得自己丑、差、蠢、笨,害怕失敗,害怕他人評價等。
害怕聽到自己的錄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低自尊有關,低自尊的人會更敏銳地覺察他人對自己的期望,當感覺到自己被藐視、拒絕或拋棄時(比如被別人說過自己的聲音難聽),就會覺得自己缺乏魅力,從而產生自責、放棄或回避行為,拒絕再次向他人發送語音。
我們評價自己最多的是,我們有多少人認同。并且成為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慢慢的發現我們失去了自我。即使自己痛苦,也要追求更多人的認同。一次的不可挽回的失敗,墻倒眾人推的時候,才發現事實真相。
心理上有一種策略叫做“純粹接觸效應”。原理是人們會對熟悉的事物產生偏愛。比如你在電影里看到一個長得不怎樣但演技精湛的演員,你是不是會跟著劇情發展從而喜歡上他,發覺還挺好看了。
同樣,你可以用錄音。每天錄一段自己的音頻,反復聽,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接受了,喜歡了,那時候你就會更加自信。
當然,如果你覺得還是很難聽而執意要去從根本上去改變自己的聲音,那么你只能選擇去學習發聲,學習語氣,不惜一切去改變。
不過,我送你一句話“自以為是總是自欺欺人”。你以為自己的丑,也許在別人眼里卻是美的。當你過度去關心別人的評價,他的任何一句無心之語都會變成你的猜測和懷疑,這無異于畫地為牢。
可是我們何必這樣!你連自己都不喜歡,有什么資格被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