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生于1941年的東京。
但在我印象中留下的深刻記憶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作品。
中文翻譯過來,稱作《千與千尋》的一部動畫電影。
正午在教室時拉上的窗簾帷幕,電腦的投影屏,我第一次看到了傳奇般的畫面,那條在天上翻飛的白龍,背上坐著的,是一個小女孩,名叫“千尋”。
我懂我。
好像我便是個懷舊的人。
不舍得扔掉的用得起水苔的杯子,一支寫不出油墨的水筆都要保存,更何況是一部電影,更是喜歡看過的,好像,喜歡,便是要堅持一輩子的事。
而《千與千尋》這部電影,那時它仿佛像是一道亮光射進我的心臟。
而說回宮崎駿,他在2014年8月29日,獲得了第86屆榮譽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殊榮。
奧斯卡獎是美國電影人獎的榮耀,也是世界級最頂尖的藝術大獎,因美國的好萊塢幾乎主導了半個世界的電影潮流,同時也是每個導演、演員必生追求的至高無上的獎章。
而我看的那部魔幻玄奇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2003年以最佳動畫長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片中講的是 闖進未知世界,重新找回被迫遺忘名字的,帶著由豬變回人的父母重回人間的女孩千尋的故事。
宮崎駿的電影目錄:
1979年:《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1984年:《風之谷》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龍貓》
1989年:《魔女宅急便》
1992年:《紅豬》
1997年:《幽靈公主》
2001年:《千與千尋》
2004年:《哈爾移動城堡》
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2013年:《起風了》
電影在心理不可磨滅的痕跡,跟我保留許久卻用不到物品多像啊!我會時常感覺到錯覺,自己還像個小孩,不過,成長的代價不正是擺脫身上的稚氣,逐漸認清社會的本質與人情冷暖嗎?
如何消除呢?學會斷舍離?
但記憶不是物品,豈是能輕易舍棄!我們能做的,好像只有安然接受。
做事不再麻煩別人;分清別人的話,是真心還是出于禮貌教養。
沒有義務為別人的過錯買單,同樣,別人也不需為我們的請求去兌現他的承諾和責任。出于交情,出于面子,出于位置,我們好像是親人,又好像路人。
但如果一切都像動畫里描述得那般純粹,青春大概要留下很多遺憾。
沒有遭遇過被伙伴爽約,被旁人妒忌冷笑,又或者她這邊答應你的表白,轉頭又愛上了別人。諸于此類,這些當初不愿意經歷卻在大白天風輕云淡的事。如果不做,或許還會錯失一兩個能從泛泛之交發展成至交的友人。
所以,今日講宮崎駿,講一個在動畫電影領域多年深耕的大師,《千與千尋》,正因為是年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成長時才會讓我常常想起,包括不堪的過去,以及無法預知的未來,正是,處于高未成,低不就的年紀。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