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實體,線上沖擊著線下,結構、融合,你看得懂嗎?

自從智能手機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浪潮,移動化、碎片化、多渠道、多應用等特點,釋放了互聯網更多的魅力,促進信息的流動,消除信息的不對稱,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屌絲經濟,網絡效應...

當互聯網喊著要去中介,降成本,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口號時,線下實體業慌不慌?根深蒂固的組織結構,省代理、市代理、縣代理等眾多的中介流通點,面臨著被革去化的危險。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互聯網依托各類線上軟件服務,低成本運營,邊際成本逐降,輻射面廣,獲客量不斷時,線下實體,高昂的房租、人力成本越加繁重,線下門店也成門口羅雀的危機。

于是,有過線下實體店對馬云的控訴,有過線下大批量的關店潮,有過淘寶危機中國實體業的文章,有過網傳歐洲某貴族人士對電商的否認,馬云和王健林的一場豪賭,更成為是電商和實體業,線上和線下的PK,誰能勝過誰,誰是中國的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線上電商,由于評價系統,即使萬千好評,一個差評也能帶來許多隱藏的損失。所以,用戶體驗,以用戶為主,人性等,是互聯網企業對服務不斷的追求和改進。反觀大多線下實體業,從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他們的神經似乎退化了,又或者是大爺當慣了,當不得伺候人的主。

欺騙、服務不周等以往的毛病,居然沒有一絲改進!所以,馬云反道,不是傳統行業不行了,是你不行了。該關店的關店,該倒閉的倒閉,新陳代謝,一代取代一代,也有不甘、勇猛者,類似蘇寧,自我革新,積極擁抱變化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幸存下來的一批批實體業早已嚇破了膽,對互聯網的瞧不上、瞧不起的態度,著實也讓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于是擁抱互聯網成為了主流,線下實體業經濟的不行,確實也讓互聯網眾多企業有了個撿漏、抄底進入的契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否則,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工具就是工具,上層建筑就是上層建筑,缺失了底層,一味的輕模式運營,看似很美好,風險小。但一旦被大量的實體業抵抗,缺了貨,沒了應用場景,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只能成為擺設。

圖片發自簡書App

線上線下融合,線上解構線下,重新構造線下。線下注重體驗、存儲、運送,線上注重引流、活動運營、大數據分析等,構造了一幅幅新的商業模式和藍圖。

所以阿里要改變傳統的夫妻便利店,要將其轉變為天貓小店,京東要開千萬家京東小店。外賣系統,讓餐館從堂食為主到外賣為主,這些都是新的技術與舊有的生活方式的結合。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世界在變,無論你相不相信。在變化的早期,我們身處變化的浪潮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對新的事物缺少安全感,不安、反感甚至于厭惡,都是人本真的心理寫照,但你確實要信,走過這段變化,我們將迎來更好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