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刻意,何不放棄?

文|娟媽

今天是來這兒的第**天,也是來這兒之后第一次寫隨筆,他這樣說到(一個很久沒有見過的“朋友”,一個經歷與我相似的“朋友”,也是來這兒之后第一次嘗試溝通和交流的人)

他說:之前從沒有清楚的記錄某個時間段或是時間點,唯一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和她的七年感情。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記錄這個點,就是單純的記下了,也許是冥冥之中,會發生些什么……

那天北京的朋友打來電話,約一起去吃龍蝦,他說,他來深圳了。朋友有些詫異,說到:我還以為你從上海回來了,約著一起吃飯呢…你還真是任性,北上廣深圳全部被你跑了一個遍……

“回想一下,北上廣深,除了比較討厭的廣州以外,其余三個城市全被我跑遍了。很多人會猜測,是不是因為情感?其實,想說:無論哪個城市,他依然是一個人,不是為了任何人,只是為了我自己,為了遵從我的內心,不管是工作還是感情。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在嘗試尋找些什么;和他們不一樣的是,我不知道我在追尋什么,至少是在來深圳之前,但是來這兒之后,有些事情好像有了點眉目……但更深遠的,依舊捉摸不定。我想可能是因為時間還沒到吧“,他這樣說到……從他的言語中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慌亂和不安以及一種期待,具體在期待什么?其實我挺想知道的……但是他不說,我也不愿去追問,只是默默地聽著他所經歷的一切,靜靜的聽著他的述說……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無論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經歷一些我該經歷的事,遇見我該遇見的人。悲傷的,幸福的都是成長……比較幸運的是,這些我都曾經歷過,有的正在經歷著……在北京的那些時光,是到目前為止給我經歷最深刻,成長最快、記憶最難忘的時光;在上海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基本無感(除了一次和一位朋友的對話),即使有感覺,也是對于天氣的排斥;而深圳卻是一個令我五味陳雜的地方…用一句話,總結一下這三個地方給我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北京是友情,上海是認知,深圳是未完待續的一切……

來深圳之后,才稍微明白之前頻頻跳槽的原因是什么,是“自由“。那種他一直向往的自由,那種無拘無束的感覺,那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的欣喜之情……聽到此時,我只能莞爾一笑,如果沒有經歷過,我想我是非常羨慕他所經歷和描繪的一切美好,但是,經歷過之后,這樣的狀態其實是有條件的。這不經意間,讓我想到了康德的一句話: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我們所有的人都很羨慕那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的狀態,但是康德的那句話,卻打破了我之前的認知。他對自由的闡述,更高程度上,相當于中國哲學的“道”,印度哲學的“空”,西方哲學的“美”,它是一種抽象的不能在抽象的事物,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豈是我能輕易去解釋清楚和講明白的事情。我想如果我去一趟尼泊爾或許就能更深刻的領悟吧,就像對于生命的頓悟一樣。

記得那天有人問我:有多自由?和我想要的自由一樣嗎?我擔心你說的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告訴她說:“哪有什么真正的自由,你之所以會這樣問,只是想要通過我去印證一些什么罷了,比如,你心中的疑慮或不解。“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有過類似的描述,由于時間太久,具體的話語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大概的意思是說:當我們遇到問題,詢問別人時,其實我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只是想要通過別人去印證和說服自己罷了……今天一個朋友也說過類似的話:常人對于別人給予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因為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如果不是他親自經歷和感受,那么他是不會接受那些所謂的“意見”和“建議”的。盡管意義完全不同,但是面對很多事兒時,這些看似無法解釋的話語,卻全能派上用場。

言歸正傳,話說,那位朋友的自由,我詢問了一句:“來這邊以后,真的有你說的那樣自由嗎?現在的狀態是你真正想要的狀態嗎?難道你就沒有煩心的事兒?““有,而且,我現在覺得那不是自由,反而成了一種束縛……

聽他說完了一大堆,我知道他正飽受感情的折磨,因而不經意的笑出了聲,因為他們的經歷是如此的相似……讓我想到一位女性朋友的話,她說:當你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真的就是那句—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她說:當你真正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真的會成為另一個自己。你發每一條信息給他的時候,你會考慮時間對不對,你會考慮他這個點是否忙碌,你會考慮選擇什么時間發什么樣的話題……聽到此時,我反而覺得如果是這樣的愛,我選擇不要,因為它成為了一種束縛和枷鎖。

如果兩個人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全是刻意的,我想毫不猶豫的放棄,那些原本可以簡單而又單純的事情,當變的不再簡單的時候,我想它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因為我相信,當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刻意的時候,其初心是否真誠,其用意是否太深。感情不就應該是毫無掩飾的嗎?想念的時候,告訴他就好啦,喜歡就喜歡啦,不喜歡就不是喜歡了,何來如此多的彎彎繞繞。如果,最初相識的兩個人,彼此傾心的兩個人,最終沒有走到一起,只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始終相信: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么……

那天和朋友聊天,突然聊到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他說:我看三毛主要是因為她的豁達,可以隨時走以及愛的泛濫。我說:我喜歡三毛是因為她的敢愛,在遇到荷西之前他的敢愛,在遇到荷西之后同樣的敢愛……其實我們倆想要表述的都是一樣,我們喜歡的是我們身上沒有,而三毛身上有的那種對愛的態度。她的愛不應該用“泛濫”來表示,而用“真實”才更準確。想愛時就能愛,一種隨性的不能在隨性的自由。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對自我的遵從,對自我內心的遵從。那種愛,感性中帶著灑脫,任性中透著自由。那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欣賞的。盡管欣賞,但是有句話,我卻沒有對這位朋友說:三毛對待愛的態度,看似很美好,但是經歷之后的那種痛苦卻有著莫名的痛楚,就像烙印一樣,深深的烙在你的身上,刻在你的心里,那是一種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可是,話說回來,誰不希望自己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刻骨銘心的呢?

我想他也是這樣想的吧……

聊到最后,我問朋友,你來深圳最大的感觸是什么?他說:深圳是一個包容性比較強的地方(但是與北京無法相比),同時也是一個比較冷漠的城市,人與人之間那些所謂的歡聲笑語,在夜幕降臨的夜晚,在清晨霧散盡時,全都會隨風而逝,如果真要留點什么,我想只有那些比較多情的人才深有體會,然而,世間又有多少真正的有情人…

作者:娟媽,初任管理者的一些雜談,希望每個人都能有所成長,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

唯有經驗和眼光不可復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