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火的一個詞:
叫“借口式”阻斷成長
”
文 |一笑藝宸緣
第 51 篇原創文章
01
中國年輕人之間正流行著一種病態的風氣:熬夜。它畸形的地方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熬夜會影響健康,但仍有大批青年走火入魔似的堅持“修仙”。最讓人恐怖的是熬夜這么高風險的事,卻有著一堆人前仆后繼趕著去做,而且樂此不疲。
很不幸,我是其中的一位,因為工作需要倒夜班的緣故,我也養成了熬夜的壞習慣,熬夜是我唯一堅持下來的愛好,多年如一日。
年輕時熬夜總覺得是偷來的一天,有點小確幸,在工作忙完之后,在孩子睡著之后,在橘色柔和的臺燈下,靜靜地翻看一本書或者記錄一下孩子的童年趣事,亦或學習一些新技能等等,對于感興趣的事情容易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時間也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經常一抬頭已到凌晨三點。
雖然我熬夜,但從不失眠,我的睡覺質量超好,每天都是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倒頭就睡,醒來就是煥發生命的新的一天。芒格說,讓自己每晚睡覺前比當天早晨醒來時聰明一點點。我想這就是我不失眠的原因吧。
也許你會質疑我的睡眠不足,但是有些人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不僅影響心情,工作效率也不高。對此,元芳,你怎么看?
02
在大家的認知里,晚睡就等同于熬夜,在微博上,關于“別拿生命來熬夜”“晚上11點不睡是不要臉,凌晨1點不睡是不要命!”等話題,一時成為熱點。
熬夜有許多的危害:熬夜會讓人變胖;熬夜會讓人變笨、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熬夜會讓免疫功能下降;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皮膚嚴重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熬夜和晚睡混淆,但現在要很認真很負責的告訴你們:晚睡≠熬夜!
目前有兩個公認的調節睡眠的影響因子,一個是生物鐘,另一個是睡眠自我平衡。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喜歡早起,所以生物鐘相對快些;有些人天生就習慣晚睡,所以生物鐘相對慢些。
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不同的,最主要的是找到適合你的生物鐘,在你狀態最好的情況下,做最重要的事情。
伴侶之間也要協調好生物鐘,不要影響到親密關系,我的老公喜歡早睡早起,他負責早起做飯,讓我多睡上40分鐘;我喜歡晚睡,負責陪孩子,讓他早點休息,另外我再準備好早上的食材,然后就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啦。
說實話,以前對于我每天都睡不足8小時,感覺好像身體被透支,有深深的罪惡感,后來看了一本尼克·利特爾黑爾斯寫的《睡眠革命》,如同找到知音,其實衡量睡眠質量的不是時長,是睡眠周期。
以90分鐘為一個小周期,獲得身體修復,即本書的主要睡眠方案R90;如果一天需要睡足8個小時,也就是5.3個周期,四舍五入,按5個周期計算即可。每天一定要睡足5個周期嗎?不是!我們應該計算的是每周的睡眠周期,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周擁有35個睡眠周期就可以恢復身心,就能達到睡眠自我平衡。
也就是說雖然我晚上睡眠不足8小時,但是我有日間小睡,在孩子還沒放學的時候,我見縫插針來個90分鐘小睡,把臥室窗簾拉上,制造一個漆黑的適合睡眠的環境。
記住,如果每周的睡眠周期低于28個,否則就容易導致健康問題。
03
Tips:無論你幾點睡覺,只要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相對穩定的睡眠時長,都不叫熬夜。
敲黑板:不要以為晚睡≠熬夜,你就可以找理由在晚上盡情地刷微博、玩游戲、追劇……直至凌晨三點睡覺,中午12點起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可以在保證睡眠周期的前題下晚睡,但不可長期以往,雖然晚睡不等于熬夜,但是晝夜顛倒交替這種睡眠形式無論睡多久都有睡眠不足的感覺。生物鐘混亂會導致起床后許久精神不振,腦筋模糊。而且長期晚睡的人容易出現眼圈發黑、眼袋突出、面容晦暗、皮膚松弛甚至姨媽不調等問題。
不管是晚睡還是熬夜,適可而止乃為上,否則你熬的不是夜,而是生命。還記得于娟嗎?那個年僅31歲就患乳腺癌的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她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并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
長期熬夜而不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等于慢性自殺,千萬不要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性命撲上去,這是一個傻子干的傻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