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朱光潛的《談寫作》這本小書,買下它的時候我尚未開始嘗試寫作,讀書時簡直味同嚼蠟不知所云,一篇讀罷就束之高閣了。
這段時間頗受寫作所苦,找不到素材也覺得苦,有素材寫不好也覺得苦,寫了沒有閱讀量也覺得苦,對如何練習寫作也愈發覺得迷茫。
正苦思不得其解,抽屜里的《談寫作》跳入了視線。薄薄一本,信手翻閱,才恍然發現每字每句都有收獲,正應了朱光潛書中所說:
你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寫作的甘苦,對于旁人的作品就難免有幾分隔靴搔癢。
這本書,如一位長者,將寫作的喜怒哀樂,練習的方法經驗娓娓道來,告訴你,你現在的困惑迷茫,都不孤獨。
— 01 —
寫作受狀態的影響極大,靈感來的時候,思如泉涌,文章一氣呵成,此時寫文實在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但這樣的狀態并不容易有,反倒是文思枯竭的狀態時有發生。
沒有靈感的時候,該不該為寫作而“苦思冥想”呢?
朱老先生說:“苦思也由苦思的收獲”。唐代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傳說,李白譏誚杜甫說“借問近來太瘦生,總為從來作詩苦”。
《包法利夫人》的前言里提到,福樓拜寫這本書寫得極慢極辛苦,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頁。
朱光潛也說福樓拜有一封信札,說“我今天弄得頭昏腦暈,灰心喪氣。我做了四個鐘頭,沒有做出一句來。今天整天沒有寫一行,雖然涂去了一百行。這工作真難!藝術啊,你是什么惡魔?為什么要這樣咀嚼我們的心血?”
看到這里時不禁覺得親切。我們卡文時不也是這樣的嗎?寫了又刪刪了又寫,一整天沒能憋出一句,恨得牙癢癢。敢情大師們也常常為寫作時文思不通所苦啊!
我們總是怕思路不暢,但朱光潛說,“思路太暢時,我們信筆直書,少控制,常易流于浮華;苦思才能剝繭抽絲,鞭辟入里,處處從深一層著想,才能沉著委婉。”
所以大師們不怕苦思,他們深知苦思才能鍛造出更加精煉的文章,因此遇見文思不暢時也不輕易放棄努力的。
— 02 —
很多人覺得寫文章是靠天賦。有些人覺得自己天賦不足,努力也白瞎。還有些人覺得自己天賦異稟,無需努力。兩種心理最后的結果都是“懶怠”,最后的結果同樣被關在門外。
天賦固然重要,但天賦僅為潛力,如果沒有努力的話,恐怕也是難成“天才”的。我們羨慕杜甫“無一字無來歷”的廣博學識,可曾記得他“下筆如有神”的前提是“讀書破萬卷”。
那么問題來了,拋開天賦不提,如何練習寫作?
朱光潛在書里教授了幾個技巧。有趣的是,其中一項便是“日更”。
記日記是初學習作的最好的方法。把日記當做一種文學的訓練,就要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記得有趣。如果有相當的敏感,到處留心,一日之內值得記的見聞感想絕不會缺乏。
一番家常的談話、一個新來的客、接頭一陣喧囂、花木風云的一種新變化、讀書看報得到的一陣感想、聽來的一件故事,總之,一切動靜所生的印象,都可以供你細心描繪,成為好文章。
他說,你不必預定每天應記得字數,也不必在一天之內同時記許多事。
“選擇是文學的最重要的功夫,你每天選一件最值得記的,把它記得妥妥帖帖,記成一件“作品”出來,那就夠了。”
而提升文章的質量,他說,最簡捷的辦法是模仿。
精選模范文百篇左右,細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務求透懂,不放過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讀成誦,玩味其中聲音節奏與神理氣韻,使它不但沉到心靈里去,還需沉到筋肉里去。
讀到此處,想起《刻意練習》也提到富蘭克林練習寫作就是反復模仿:他選擇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為每個句子都寫下一些提示線索。然后等到忘記這些文章里句子的措辭,再看著這些提示線索來復寫文章,將自己寫的結果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
看上去相當“笨”的功夫,卻成就了他的文筆。
前人的經驗明擺在眼前,你可有耐心去實踐這些“模仿”?
— 03 —
我們常常“害怕提筆”,因為怕自己寫不好。可是看看這本書,古今中外,大師都會遭遇瓶頸,大師也要刻苦模仿和練習,我們又怎能指望自己提筆就能寫出好文呢?
寫作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縱有再高的天賦,也是需要刻苦的。
莫扎特素來被譽為少年天才,可他卻說:“我每天花八小時練琴,但人們卻用天才兩個字概括我全部的努力。”
如此想來,我們常常說自己沒有寫作的天賦,只不過是拿天賦作為擋箭牌,拒絕努力罷了吧?
愿與你共勉。
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營 第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