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休學之后,我再也沒見過X,后來返校她又留學美國了。算起來,整整倆年沒見。
今天,她只在微信里問了句:在學校嗎?我就預感,她回來了。
她果然來學校了,談笑起來還是一樣沒心沒肺,快活了當。尤其是她對世俗生活那種與生俱來的適應、領會能力,仍舊是我熟悉的樣子。
雖然這么久沒見,但再聚的時候其實不會太尷尬,可能我早就明白她就是這樣的個性。這樣的朋友,像一杯清茶得趁熱喝,冷掉就不會有什么回味了。只記得熱時候的回甘。
當你對朋友的感情有了預先的判斷與期待值,而一切如你期待的那樣,不多不少,這樣的友情維系得剛好。彼此也都能明白接受。
然而,當你高估了對某個朋友的期待值,許久不見后,一旦你們的話題變少了,重新構建了各自的生活圈,那種尷尬與失落感自然不言而喻的。
我與Y朋友就是屬于后者的狀態。我們以前處的很好,即便我休學在家期間,她出去旅游仍惦記著給我寄明信片。可能我把這份惦記看得太理所當然了,一直以為等我回學校,她還會保留這份感情不變初心。
然而,現在我們只剩下打招呼了。我們彼此重構了社交圈與生活節奏,有時甚至忙得沒有一聲問候,怕打擾對方。
感情有時確實是等價交換的,你投入了多少期待值,另一邊自然會回應你同樣的期待。心意輕重與否,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