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外出的狂歡帶來的是半日的昏睡,次日意識的清醒換來的是一股股的悲涼,于晨曦中開始了跑步。
悲涼的心隨著腳步漸漸散落在柏油路面,我們都是行走在時光里的人,外在的忙碌讓心變得漸漸荒蕪,每天充斥于視線和大腦的除了數字就是K線圖,這些數字,這些柱圖,裝點著我的心情,而心情又成就了我的文字。
以往的我,總是喜歡用閱讀來驅逐善感悲憫的心情,用閱讀來填滿雜亂荒蕪的心田。如今的我,喜歡走進書店用油墨的清香來撫平浮躁的心,用購書讓自己始終不忘初心。
走進書店,瀏覽人物傳記,驚覺人生的終點,不是在山水踏盡時,亦不是在生命結束以后,而在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
徜徉書海,撫摸油墨書香,驚悟生不過是一朵花開的時間,死不過是一片落葉的瞬間,這么多年,我執著于書海,終究是放不下對父親書屋的惦念。甚至于在邂逅海山后,萌生了復制海山的念想。
我們總是在自己的滄海里講述著別人的桑田,卻不知有一天自己的桑田恰好是別人的滄海。我們總是驚嘆于閱讀文字中的父親,卻疏忽了現實版生活中的父親。
我的父親勤勞一生,雖目不識丁,卻有著精湛的木工、雕刻、油漆手藝。物質匱乏的年代,父親用他的手藝養活養育了我們六個子女,用不斷變換的家俱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希冀。
退休后的父親,與自己的目不識丁開始了抗爭,不愿混吃等死。改革開放的九十年代,父親親自動手改造臨街老屋,將我們走后空余的房子出租,自己開了一個書社,一個商店,并起名“書苑書社”,將我們閱過的圖書開始出租。
年輕的我少不經事,每天早出晚歸終不明白目不識丁的父親是如何經營的?既要打理書店商店,還為我們準備好一日三餐,我只是在下班或閑暇陪父母看店聽父親講述借書的趣事商店的收入,尤其是夏季的夜晚,消夏人多,父親總是堅守到很晚。也曾想關閉了,讓父母雙親休閑的頤養天年,尤其是收到假幣被我撕了之后父親自責的面容,更是堅定了關閉的決心。
執著的父親關閉了商店但堅持將書店保留,在他的世界里,書放在家里的價值不如讓更多的人閱讀,堅持出租。記憶中父親曾拿出《平凡的世界》(上中下三本)問我“丫頭,這本書講的什么,借閱的人很多,有一個人借了沒還,這書不齊全了”。父親的堅持讓我明白了奉獻的意義分享的快樂。
我曾擔憂的問過目不識丁的父親是如何辦理借閱手續的?父親說“我讓借書人自己登記,自己消注天數”(一天兩角錢借閱費)。父親對人的信任讓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和美好。
我感嘆父親多次上當受騙后的包容與堅持,有些昧著良心的人欺負父親的目不識丁,多次用假幣行騙得手,在父親一次次的懊惱中,弟弟糾結了七八個發小同學跟蹤到騙子家中,爆打之后索回了受騙的錢財。父親拿到受騙的錢財,卻責怪弟弟們不該出手打人,詳細詢問被打傷情況,從父親的關心中我看到了父親的大度和善良。
父親幼年時的凄苦身世,年輕時的背井離鄉,中年時的全心全意,晚年時的不甘寂寞,終讓我明白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別人的夢。”何必去羨慕學習別人的父母,自己的父母未必不是一道最美的風景。這些年,一直沉浸在文字中,終是不能自撥,想必還是心中的這份執念……一定要為父親寫本書。
一直都無法理解“我沒有父母了”這句話的含義。我本脆弱,不惑之年,仍不能世事洞明,依賴老公,牽念兒子,時至今曰,從書店歸來,方才醒悟,我心心牽念的這份執著,不過是份依賴罷了。
父母在尚有去處,父母不在只剩下歸途。在沒有父母的日子里,面對我終曰以淚洗面的生活,老公讓青春期叛逆的兒子跪在生氣的我面前“兒子,我們都沒有父母了,現在世界上只有我和你媽是你最親的人,是唯一可以依賴的人,只有我們可以相依為命,好好對你媽,千萬不要讓你媽再生氣了。”
那一次我們仨人的淚眼婆娑終讓我從以淚洗面的日子里走了出來,人生有緣,卻是散多聚少,與父母的緣淺,歲月無期,卻是有減不增了,終是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守著剩下的流年,伴兒子成長,看歲月靜好,享現實安穩。
? ? ? ? ? 余老詩寫作研習社
? ? ?
? ? ? 20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