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 Journal是由以為紐約設計師Ryder Carroll所創,他說:這是為了在數位時代里,仍然想要用一張紙就能開始做筆記的愛好者所設計的筆記方法。
「Bullet Journal(子彈筆記法)」嘗試在最簡單的紙筆中,用最易學的系統,解決任務的收集、安排,并建立有效的索引系統,可是說是時間管理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種方法。
對于新手來說,如何才能更高效的使用bujo呢?
01.明確自己做bujo的目的
要高效一定要明確自己做bujo的目的,不是單純跟風,而是要真正的用來規劃生活。用bujo的人很多,但是每個人的bujo都不盡相同。要明確自己用bujo想要規劃什么,是單純的日常生活的todo計劃,還是要兼具監督打卡,又或者是加上時間軸或者chornodex等等。雖然這些東西看上去的確可以很完善管理生活,但是如果模塊加的太多,什么功能都想要,那就可能會導致在記錄上花去太多時間,不僅不會高效,反而還起到了反作用,失去了手賬的意義。
02. 找到屬于自己的體系
?(1)?最基礎的是符號和頁碼
?頁碼是bujo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只有有了頁碼才會方便之后的索引。
?Bullet Journal的創始者給出了一些基本的常用符號
?“●” ?表示待辦事項(eg:●整理日語筆記)
?“○” ?表示要執行的事件(eg:○下午三點和XX見面)
?“√” ?表示已完成
?“×” ?表示任務放棄或失敗
?“→” ?表示推遲(推遲后的任務要記得抄到明天的待辦里喔)
?“一” ?表示一則單純的記錄
?“★” ?表示重要的事件
?等等.....
除去這些基礎的符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一些屬于自己的符號。例如大部分人都在用的:用眼睛來表示需要追蹤后續進程的事件,用感嘆號來表示有靈感的筆記,等等。
如果某個任務需要補充內容,就需要另起一頁,把補充的內容記上去,再在前面的任務后面標注好補充內容的頁碼。這樣既保持了待辦清單頁面的清爽,也不會犧牲掉效率。
(2) 各種各樣的清單
除了每天和每月的的待辦清單之外,還可以有欲購清單、夢想清單、草單、禮物清單等等,等用了一陣覺得上手了之后,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發掘出一些新的玩法,畢竟bujo是自己畫的,自由度很大。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碰到某一個較為龐大的任務需要把它切分成一些易完成的子任務,然后插入每天的待辦里完成的情況。這時就可以為該任務專門新建一個菜單,把這些子任務歸集在一起,這樣就可以隨時追蹤該任務的完成情況,最后不要忘記記上頁碼喔。
Tips:
如果是一個剛接觸bujo的人,很可能會找不準自己的體系,這樣的話可以多看看別人的bujo體系是怎么設置的,覺得好自己也可以試試,但是在試用了之后發現不合適就請放棄,不要覺得別人用的很好我覺得不好是不是因為我不會用,然后強行用這樣,因為我之前就陷入這個狀態。做手賬最重要的就是手賬可以協助你有條理的規劃生活,而不是成為枷鎖。
對我來說,我做bujo基本上就是為了記錄每天的待辦加上每天早起閱讀喝水和學習的打卡,超級簡單,沒什么更多的東西。但我之前看別人的追劇清單做的很棒,就自己也弄了,但是后來發現根本不適合我,因為我看劇根本就是一口氣看完啊,不會拉很長線去追,也不會同時追好幾部劇,所以追劇清單對我來說反而是個累贅。每次都是劇都看完了,才在追劇清單上一集集的劃掉,覺得完全走形式,挺沒意思。我現在就只會用一頁列一個一整年的觀影觀劇清單,只記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名字,而不會去一集集的畫出來,再看一集劃掉一集了。
03.請隨身攜帶你的bujo
對我來說,bujo是否能夠隨身攜帶是很重要的。經常很多事情需要隨時記錄,比如chornodex。我如果沒有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就記錄,過了半天或者是一整天下來,晚上回到家再記錄一天的時間安排,可能會回憶不起來具體的時間,在幾點到幾點間做了什么事,這樣就失去了時間追蹤的意義。
并且在我看來,既然是要用bujo管理生活就要可以隨時翻看,看今天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是哪些,然后一件接一件去完成。如果把本子放在家里,每天回到家再一件件劃掉,那相當于還是把待辦事項記在了腦子里,bujo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最后,再給個tips,應該很多人都有在用,就是四象限法。
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劃分為四種: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配個圖
這樣將每天的待辦劃分成四個象限后,會讓自己的行動更加清晰,先做重要且緊急的,當該象限完成了之后再去做緊急卻不重要的,然后再做重要卻不緊急的,當三個象限都完成了之后再去做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當然我基本上碰不到這種情況,因為那三個象限的事情都做不完orz...)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律,如果自己不自律,就算用了再高效的bujo也是無濟于事的(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