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想起《桃花源記》,最先映入腦海的總是那句“落英繽紛”,只四字,卻極盡動態之美,在我心底比“十里桃花”之類,更撩動心弦。
陶淵明措辭固然優美,然而古文中并不缺華麗辭藻,這四字之所以讓我格外偏愛,究其本源,應該是落英繽紛之景少時常見,其他華麗辭藻描繪出的景致多有距離感吧。
落英繽紛,在鄉下山間,尤其春夏,總是易見的。而且,在城市生活多年后再回頭比較,山間的落葉繽紛似乎更顯輕盈飄逸。倒也不為別的緣故,只是城市的各類花樹,多是觀賞品種,形貌總傾向于富麗,一般都花瓣更多,花型更大,堆于枝頭的時候便有了厚重。而山間鄉下的花樹,十有八九是要結果兒的,花兒都生的經濟,一般都是單瓣,四瓣、五瓣居多,剛好夠美而已,竟是一分額外的力氣都不肯使。梨花、桃花、杏花,都是那般惜力。
到了春天,花開的季節,大家約好了一樹一樹的綻開,便都撒了歡兒地盛開,白的、紅的、粉的,一樹一樹地開,那陣勢也是不可小覷的。初時,那些花都像牢牢抓住了枝椏的蝴蝶,風搖一搖,它們也只是撲騰撲騰翅膀,待到果實孕育的將顯未顯,蝴蝶也就松開了爪,風再起時,便是落英繽紛了。
那些以結果為目的的花樹,似乎不曾在意花的美麗,然而,卻常常成為春天的最美的風景。美而不自知,真叫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