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我得了發朋友圈越來越少綜合征”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陣子一個許久沒聯系過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好久沒見你朋友圈更新了,也不知道你最近過得好不好?”突如其來的關心把我感動的稀里嘩啦。

很久之前我也對別人說過類似的話。

高中時我有一個好友去美國留學,臨走前我叮囑她說:“到了國外記得常更新動態,我們都會想你的。”也許,對于我們這一代而言,與相距很遠的朋友努力維系友誼,最廉價快捷的方式就是查看對方最新動態,隔著屏幕送贊。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前我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在學校念叨著想吃媽媽做的飯,大晚上聽FM矯情的說“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翻過去看,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都醞釀成一句坦然干脆的話,塵封在了特定的日期。

但越長大我越不喜歡把自己的情緒暴露出來了。后來發現其實大多數人都一樣,我們不再沒事感嘆晴天陽光真好,也不再和別人炫耀自己又讀了哪本好書,和誰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現在的我們每天都在忙著長大忙著變好,又怎么會有時間發牢騷給別人看或者看他人發牢騷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成長就是,會將注意力從曬幸福曬經歷,變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經歷。很多人都喜歡村上春樹《舞!舞!舞!》中的一句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而真正不動聲色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他人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更不會在乎外界對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朋友圈漸漸變成了我們都渴望逃避的圈子。有些人每次發朋友圈前都樂此不疲地修很久照片再過濾一句彰顯文青氣質的話,然后時時刻刻關注著誰給ta評了論,突然間你收到一條消息“第一條朋友圈求評論”;還有人每次發朋友圈前都要叮囑身邊的朋友快前去幫她點贊;更有一部分平時不是很熟的小伙伴莫名其妙加入了微商行列,發消息讓你轉發朋友圈幫ta宣傳你從未聽說過的商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以為那些沒有朋友圈的人是跟不上時代步伐,殊不知他們明智地減少了多少擾亂心緒的煩惱,更好的把時間放在了享受生活的質樸。

知乎上有個問題說“不發朋友圈動態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態?”評論數最多的回答是“因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形式發給了在乎的幾個人。”

有段時間平時不怎么發朋友圈的W一天能發三四條朋友圈。我用女孩子獨有的敏感猜測她失戀了,果不其然。

其實她每天發的并不是傷感感情無疾而終的牢騷,而是生活的瑣碎事,早晨在陽臺澆花、晚上在廚房研究菜譜,還時不時分享一些感情題材的文章。與其說她在嘗試換心情,不如說她是在以另一種公開的方式向前男友展示自己日常和心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知乎同樣有個相反的問題問“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態?”,回答的人說:“因為有喜歡的人,雖然內容跟她沒半點關系”。

既然狹路相逢,不歡而散,就只好換另一種公開的方式搬去你的朋友圈了。你真是個戲精,說不定人家早就屏蔽了你的朋友圈。

王爾德說:“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當哪天你按時給家里打電話分享學校生活,畫了一上午的畫也不故意在畫室定個位,犒勞自己做了一桌子菜也不拍照發朋友圈,你便真的開始用心享受生活了。不久所有的好運都會悄然而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