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班,小芳就接到好友麗麗的電話。
“小芳,晚上有空嗎?一起吃個飯?”
“晚上不行,要加班,下次吧!”小芳很無奈的拒絕麗麗的邀請。
電話剛落地,這時,老公小明就打電話過來了。
?“親愛的,今天我升職了,晚上咱們一起吃個飯慶祝吧!”
? ?從電話里可以感受到老公升職的喜悅感,可是小芳很苦惱。眼前的工作還有一大推沒完成,有個策劃案明天早上就要提交,要是今天不加班,估計明天就交不了差,要挨罵了。這下該怎么辦?
“小芳,你在聽嗎?”
“嗯,晚上一起吃飯為你慶祝。”也許是不想潑丈夫冷水,潛意識里告訴小芳必須答應丈夫。
最后,小芳只好把工作帶回家做。本來她可以跟老公愉快的吃飯,可是工作還沒完成,哪有什么心情。因此吃完飯后當老公想再約她出去散個步或看個電影時,結果小芳以工作未做完為借口,拒絕了其要求。最后,老公感到很失落。長此下去,兩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后面的結局相信大家都可以預料得到。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天平上都有兩個勢不兩立的敵人:工作和生活。這兩個誰也不能得罪,否則天平將失衡。前面的小芳就是將工作和生活完全混合在一起,沒有做好時間分配,結果導致兩方面都沒討好。其實,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案例累見不鮮。
另外一個反面的例子是雪梅。雪梅是某家公司的市場專員,平時總是看到她精力充沛,游走于社交、興趣俱樂部等各種場合。雪梅非常喜歡烘焙,白天上班,晚上就自己報了一個烘焙班學習。在學習烘焙的過程中,也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周末休息的時候自己報名參加了爬山隊,有時候也會到周邊景點玩一玩。她將自己的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而有趣,身邊的朋友都紛紛羨慕她。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她那樣。那些抽不出時間的人,只有不會分配時間而已。
那么,如何合理分配時間呢?
一、提前做好計劃。
在《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這本書中,史蒂芬·金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時間:上午用來處理新事務,比如撰寫文章;下午用來打盹兒和寫信;晚上用來讀書、和家人在一起、玩游戲。
提前做好計劃,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選擇和支配。
對于我,無論做什么事情我都會提前做好計劃。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都會清楚的記錄在我的筆記本上。除此之外,我還特意準備了B計劃。B計劃也就是備份計劃,用來應付特殊事件的發生。記得去年的國慶節,本來打算要去汕頭海邊游玩,跟朋友都說好了,結果后面朋友告知我那幾天汕頭將有臺風,因此景區會關閉,不能到海邊玩。還好我提前意識到天氣情況,給自己準備了另一個地方。因此,有了B計劃,就算最后不能按照原先的計劃,但是絲毫不會影響我的心情。
二、一次只做最重要的事。
不管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我總是同時做著很多事,學樂器、學英語、運動、讀書,不敢浪費時間,恨不得把所有的事都做完。結果導致我總是很疲勞,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直到遇到《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它告訴我:最重要的事情,只做一件。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一個人做成的事情不在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是成功。可惜人們往往好高騖遠,迷失了方向。日子一久,他們降低了對自己的期望值,拋棄夢想,任人生枯萎。然而,應該縮小的是目標,并非人生。”
前洛杉磯副市長、全球頂尖人力資源公司海德思哲負責人陳瑜在《30歲前別結婚》這本書中講到:她為了全心全意投入寫作,果斷暫停了獵頭的工作。于是,寫作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過于貪多,給自己制定太多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所以,一次只定一個目標,一次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就足夠了。
三、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
?這里的“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他人。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正在認認真真看一本書,突然就聽到手機里不斷傳來微信的聲音。好奇的你肯定會先打開微信看看是哪位朋友發過來的,然后再一一做回復。回復完再順便刷一下朋友圈,看看朋友的動態。于是乎,本來打算看書的時間就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消逝。
針對他人的干擾,在分配時間上就要把可能影響的因素考慮在內,并想出應對策略。比如在做某項重要的事情時,盡量把手機調震動或者關機。只有這樣才能不受他人干擾,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標。
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這是公平的。如何合理分配時間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力,這就取決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