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次,是人的原始的無意識本能,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是在本我的沖動和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著調節作用,一方面盡量滿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約束。遵循的是現實性原則。
超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的,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著抑制本我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關系:本我反映的是人的生物本能;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循序的情況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
人一生都是在用“本我、自我、超我”思維為人處世!
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小孩子是用本我來處事,滿足就快樂,壓抑就苦悶,簡單,真我。到了成人,“三我”全為我所有,所用。人:每個階段應有每個階段的層面。成人就不能多用本我處事,要用自我和超我約束。當成人一直呆在本我層居多時,易沖動和失去理智,恐怕就是所謂的EQ不高,關系事情處理的效果也差強人意。
本我---自我---超我,上上下下,反反復復。有時用本我處事,比如:餓了就要吃,對身體有益。本我有自我保護功能。但更多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上升到自我或超我,教育孩子上,如果多用本我,生氣就爆發,沖動就打罵,洪荒之力的生氣、沖動,那恐怕孩子就慘了,也帶給孩子負面的榜樣和傳承。
本我發泄完了,我們也后悔,怎就不能多一些智慧,理智處理關系和事情呢?應了一句
“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戴著偽善的面具”……
人生在世,“三我”都用,期待更完善的自已,更多時候跳出本我,應用自我,奔向超我!
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層,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窮其一生在追求五需,不同人追求不同層需求而已!
人生在世,“五需”都要有,人生更完美;期待更完善的自已,向更高層進取!
三、“三我”與“五需”階段,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和成就。
成功仁士大多在自我和超我思維層次,朝著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目標而不懈努力一生,少數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即金字塔尖的人物!同時帶動人類社會文明、創新和發展。所以人類是在這個世界食物鏈頂端,統治著地球,能征服強大動物如獅子老虎類---因為它們全在本我和生理、安全需求層!
人類不同,有著更高層次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主宰世界的不斷向前創新發展!
四、那如何善用“三我五需”?
提高思維認知。
認識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內涵及優略勢,五層對人生的意義,何時何處何人何事---用何我何需,活用“三我五需”,相得益彰!
認識到:思維決定情緒,情緒影響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收獲性格,性格創造命運。
認知高,即思維能力高,情緒行為選擇就多,活在三我的高層面自然出現,不會容易沖動,不理智,情商自然高,同時滿足五需的層面也會高。
運用本我狀態是獲得第一和第二層的需求,即生存和安全需求。
運用自我狀態是獲得第三和第四層的需求,即社交和尊重需求。
運用超我狀態是獲得第五層自我實現,即我的使命,我與世界的關系,我對社會的貢獻。
思想高度決定意志行為決定結果成就!
頂級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馬云等成功緣于對于社會的貢獻,自身使命感,自我實現的需求,推動世界進步。這一條全新之路沒有站在超我和自我實現需要的基礎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克常人不能之苦,服常人不能之難,忍常人不能之孤,耐常人不能之獨,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得真經,財富只是成功后的附帶產物。這一切,緣于有“大愛”!
愛已愛人愛社會愛人類,具有超我思維、自我實現的思想帶動行為,推動社會,創新世界,造福人類!
五、家長成長,引導孩子;
認知決定高度;思想決定成就;家長認識到
1)通過多學習,提高自身思維認知并引導孩子,上曉“三我”,下曉“五需”,向更高層進發,幸福家庭,睿智人生!
2)認識到:孩子是屬于TA自已,屬于國家,屬于世界。學會教導孩子的社會身份,言傳身教引導孩子邁向“三我五需”的更高層次,具有大愛的精神,對孩子對國家都是一種幸福能力!推動社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