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聽見身旁的朋友訴苦,明明聊得不錯的伙伴,為什么生意上有很好的合作?明明自己在對方面前提出的所有想法,對方都點了頭,都沒有反對啊?
這讓我想起一個老外抱怨和日本人合作很辛苦的故事。老外和日本人的合作方談事情,對方頻頻點頭,“嗨”聲不絕于耳,可是回去等了半天就是沒有后續動作,不知道到底什么一回事。一直到了有一天忍不住打聽,才發覺日本人在你面前點頭說“嗨”,其實只是告訴你他聽到了,他很認真聽,他知道了你的意思,但是卻沒有他同意你的意思在里面。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朋友的故事,我這個朋友是不是也進入了誤區:聊得好就是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聊得好不代表生意做好;玩得不錯也不意味著人情到位,人家會處處買你的帳。
同樣的,在建立人脈這件事上,也很容易讓人走向誤區。人脈的建立,雖說很大程度是利益交換,但不意味著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就建立起深厚關系。
成功的人脈建立(或是我們說的利益交換),通常是雙方社會地位在同一高度,有共同語言及話題,有類似背景的情形下,深厚的人脈關系才容易建立起來。雙方地位明顯有高低的情形下仍可建立關系的機會很少很少,但不是完全不可能,否則也不會有“麻雀變鳳凰”的美麗故事了。君不見80歲的富翁可以娶20歲的美女,地位懸殊如此巨大,是什么原因可以利益結合,我想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成功的利益交換,如果對方沒有占到大便宜,沒有欠你人情,往后會不會買你的帳仍是兩說。要人脈一直都在堪用狀態,唯二的方法就是讓對方覺得可以從你身上一直挖到好處,或是對方覺得欠你人情不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