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倫比亞的倒影
每個曾在生命中交換過大量光陰的人,都會在身上留下屬于各自的特質,即使他們已經不在。
無法知曉相遇最終的結局,卻相信,每一場命中注定都自有深意。
開始懷疑,究竟是因著他們的出現離開,才開始寫作,還是上天為賜予足夠素材,那些人才出現,又離開。
血液里有著蓬勃旺盛的表達欲,文字時常大段大段在心里發生。天性,還是使命?如若可能,愿與文字相伴一生,就算寂寂一人。
有時,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深入聯結是否有必要性,這思考讓人清醒得近乎冷酷。
多數付出只是為了索取,多數行為由于無聊產生,感情,藝術,甚至生存的狀態都無一例外。
深刻的無聊者用獨處而清晰的方式自得其樂。他閱讀,思考,創作,用藝術打發空寂,高級趣味比人優質太多。
平凡的無聊者借助另一個個體填補空虛,他聚會,戀愛,娛樂,期望在有回應的社交行為中,忽視內心荒漠。
他很可能常常失望,另一個與己截然不同的個體,無法時刻準確回饋他預期中的情感,但他也許不在乎回應本身,僅需要短暫地逃離孤身一人的自己。
終究,是過路客的交會居多。路過也是一種參與。依然感謝彼此互相陪伴著走過的那一程。
不執著,不傷害,唯有善待。這是對待每個生命的最佳狀態。
未養成良好的邏輯鏈,使得散亂隨意的字句如同意識流般任性延展,自說自話式的表達,已成為習慣。
決定重新提筆,是機緣巧合。
外界總在動蕩。隱秘于內心的深切夢想再一次被喚醒。
從未真正貼近過寫作,它卻如同水中月影,每個微風吹起的瞬間,兀自晃動,閃耀,明滅不定。提醒你它在那,叫你看看它。
愜意舒適的人生,不過是所做的一切,都是愿意做的。
選擇一種與內心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向來不是輕易事。多想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選擇時不再衡量,猶豫,輾轉反側。
人對于無法預知的未來,總帶著惴惴不安的惶恐。
恐懼是人類天性,能掩蓋得很好,卻無法連根拔除。
別忘了,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被嚇哭了。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早已根植在每個嬰孩的心底。
而心向往之的,是普世價值之外的生活方式——原始,孤寂,與時代背道而馳;簡單,潔凈,離群索居。
甚至懷疑思考與寫作本身的意義,念頭布滿全身,字句寫滿紙頁,依舊停不下來。
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有勇氣,將精神世界的理想加以實踐。更少人,能堅持他所選擇的,不被理解的生活。
他不活在世俗的評判眼光里,只活在屬于自己的生命里。
我希望成為這極少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