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個社會似乎再不那么和諧、完美,一反常態的向我們展示著或許是它本真的樣子。冷而破碎。每每這時,總會有人想到顯得一樣“冷”的魯迅,并會大量引用魯迅作品里的話。比如最近的紅黃藍事件,我看到很多人對此發表的觀點就是引用的一句或者一段魯迅作品里的話,紅黃藍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我們終究是看不見的。但是人們卻十分的想記住這件事,不管是關于上熱搜話題的爭論還是關于正義的爭議,我們“全民”的爭議都明確的顯示出我們不想忘記,不想讓過去的成為過去。當然,我們的確也并不應該忘記。魯迅也一樣,他不想忘記。正如他在《紀念劉和珍君》里寫到:“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他的寫作正是對遺忘的拒絕。就這么看起來,似乎現在的人們不那么容易忘記了,反而主動去爭取記憶了。我想,魯迅知道的話是會有那么一丁點高興的吧。大作家們都不會死,即使死了,到了一定時期也會活過來,比如說每年只要一臨近某某作家的忌日,我們就會發現關于他的討論又會在群眾中重新得以燃燒。而魯迅,關于他及他思想的討論卻比其他作家都要廣泛而頻繁,尤其是當大家面臨一個比較深刻的社會話題或者人性話題時,這種討論就更加多了。我想,這正是魯迅及其作品的偉大和不可替代之處吧。
?我們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就常常會著眼于其文學性和思想性。對于魯迅的欣賞我們也不無例外,并且更多的是去欣賞其深刻的思想性,以至于很多人將魯迅直接定義為一個“斗士”或“憤青”,當然,他的確具有一些此兩類的特質,但是這些人因此就忽略或者輕視了魯迅作品的文學性。其實,在我看來,魯迅之所以一直不被遺忘,除了其思想的深刻尖銳,其文學上的才華也是十分讓人驚嘆和佩服的。魯迅以一部《狂人日記》而開啟并且也奠定了他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他小說里所展示的才華想必是不需要我來強調的了。除了小說,其實魯迅還有一個散文詩的天地。《野草》可以說就是他最富文學想象力的一部散文詩集了。當然,一個作家的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是不可能分開的,我只是說我們重新從文學性上來看一看魯迅。那么《野草》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文學作品呢?
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這部《野草》,并且著重分析其中《死火》一篇。
1、《野草》可以看做是魯迅的“夢”的解析。
? 簡而言之,《野草》就是魯迅對他的“夢”的一些記錄吧。我特意注意了一下,《野草》連題辭在內共計25篇,其中光以夢開頭的就有7篇。分別是《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頹敗線的顫動》《立論》《死后》,并且這七篇在集子中的順序也是緊挨著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篇又一篇他關于他夢境的記錄。或許這真的是他做夢后醒來寫下的,或許他是在清醒時寫下的他想象的他的夢。除了這七篇以鮮明的夢境開頭以外,其他的也可以說是夢。寫得極其空幻和充滿神秘詭異色彩。說到“夢”我們怕是再熟悉不過了,我們都會做夢,有些醒來記得,有些卻是忘記了。說到關于夢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了。“黃粱一夢”“南柯一夢”都是著名的典故。我們至今還熟悉其中的內涵和警示意義。關于夢,現代心理學早已研究得很深,如弗洛伊德著有《夢的解析》。我們為什么會做夢當然有其科學道理,但是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夢都不同。夢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甚至可以說,夢,是一種十分個人化的東西,魯迅《野草》中的夢就更獨特了,除了具有夢普遍的特點,如神秘不同于現實世界,魯迅的夢顯得冷而熱烈,跳躍而神奇。除此之外,因為是夢,所以與現實隔離,有的話在現實中不能說但是在夢中可以。以夢來作為散文的開頭,本身就是一個文學性強的表現。用夢可以直接就讓讀者進入一個有別于現實的虛擬的環境之中。讀者只要一開始看,就會立刻進入夢中。正如他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所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我自己”,《野草》中有一篇《乞討者》,作者先對別人進行了批判,繼而毫不留情的把矛頭對向自己。幾乎每一篇都可以看出魯迅對自己的反省和解剖。如果說他的批判性的小說是寫給世人看的,那么這部《野草》無疑就是他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我們不妨把《野草》看做是魯迅關于自己的“夢”的解析。
2、魯迅作品母題的集中呈現。
? ? ? ?? 我們都知道在魯迅所有作品中都貫穿著這樣幾個母題,分別是“生命”“死亡”“愛”和“反抗絕望”。這些在他這部《野草》中就更加顯得十分突出了,我將以《死火》作為分析對象來對應其中的這四個母題。
3、魯迅的全部哲學。
?魯迅曾和他的一個好友張依萍說過,他的全部哲學就在《野草》中。說到哲學,你會想到什么?是道家的自然觀?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不管哪種是你認為的哲學,我想都離不開思辨。在《野草》共計25篇文章中,幾乎處處都是魯迅關于生命、死亡等哲學觀點的思考,并且在一番糾結和掙扎之后做出了自己的抉擇。《野草》確實是他的哲學吧。我也將針對其中《死火》一篇做出更細致的分析。
4、魯迅作品文學想象力的絕妙體現。
接下來是關于《死火》的具體分析:
《死火》原文: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云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哈哈!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死的火焰,現在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
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你的醒來,使我歡喜。我正在想著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攜帶你去,使你永不冰結,永得燃燒。”
“唉唉!那么,我將燒完!”
“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里罷。”
“唉唉!那么,我將凍滅了!”
“那么,怎么辦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辦呢?”他反而問。
“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
“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于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仿佛就愿意這樣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死火》第一句:“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讀者眼前立刻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片青白的世界。而其中有人在奔跑。冰山給人的感覺是嚴寒的靜態的毫無生氣的,而幸虧有一個動態的“奔跑”,這就使得全文的主題一下子就顯示出來了,即動與靜,鮮活與死寂的對立。再看其中最鮮明的意象,“死火”,也正是一種對立。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句開頭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并且也顯示出了極簡而深的語言表現力和文字的張力。作者在開頭運用一系列遠景向我們展示了冰山周遭的環境后,就將焦點自然而然的放在了其中最亮眼的“死火”上。像珊瑚枝的死火尖端還存留著凝固的黑煙。接著“死火”映照在冰的四壁上,互相反映,頓時冰谷便變為紅珊瑚色了。這色彩的變化和對立難道不就是夢中才會有的景象嗎?青白、紅、黑這三種顏色顯得十分的奪目。并且是因為有了死火,環境才有了變化,所以死火是有其價值的。
接著作者拾起“死火”,冷氣卻使他的指頭焦灼。此刻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前文中的冰與火的對立,取而代之的是冰與火的轉化。接著作者寫道將死火塞入衣袋之中,死火燃燒,“流在地上”。“流”字我們通常是用來形容水的,這也說明了在這里水與火進行了轉換,于是我們自然而然的可以聯想到生與死的轉化。接下來,就是作者關于生與死的哲學討論。死火因為燃燒才可流動,但燃燒之后勢必最終也會熄滅。不管無論如何,生命總是會消失的。于是作者引出了一個關于“燒完”和“凍滅”的哲學選擇問題。最后經過“我”和“死火”的一番辯證對話,死火選擇了燒完。他如紅彗星般躍出了冰谷,卻被碾死在敵人的車輪下,不過他是開心的,因為他看見敵人墜入冰谷了,并且自己雖然熄滅了但是卻是燃燒過的生命。“哈哈”兩字表達了作者對于這樣一種行為的肯定和贊賞,最終死火選擇的是活著的死去(死火燃燒)而不是死去的死去(凍滅)。這也是作者哲學思考后的他的生命價值觀。
這篇小短文,篇幅短小但是用語卻極致的精煉,并且顯示出了很開闊的境界。這正是魯迅文章最迷人的地方,簡短深刻,一語中的。他把一個哲學性的關于生與死的關系形象化并且十分深刻和生動的用“死火”這一意象展現出來,的確是很具有天賦和才華。《野草》中大多都是如此。
《死火》是《野草》中對立最鮮明的一篇,但是可以看出,《野草》中幾乎每一篇都存在著一些對立和糾結以及作者思考后所作出的抉擇。在題辭中他寫到:“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想,對立既是貫穿《野草》的核心思想,也是貫穿魯迅一生的思想吧。從這點看,他正是一個斗士,專與不平者作對,專與一切虛幻的美好作對。
在讀魯迅作品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思考“過度解讀”這個問題。其實,在我看來,過度解讀與否不重要,只要是你發自內心讀出來的東西那么作者的文章就還是那篇文章。并且會因為不同的理解而顯得更加深刻。多意性本身就是文學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正如我開頭所說,魯迅的文章永不過時,但是并不是因其偉大就一定要從小讀,讀魯迅是需要考慮生活的經歷和年齡的長幼的。以前流行一句話,中學語文有三怕,第一怕便是“周樹人”。的確,讀魯迅的文章其實不必那么早。就像我的初高中,強迫著讀魯迅卻從來不喜歡也讀不懂,雖然如今可能還是沒全讀懂,卻是越來越愛他了。倒是其他的大家們,我倒覺得不如魯迅有趣,他們太冗長太嘈雜。
參考書籍(適用于想進一步了解魯迅及其作品的讀者,當然研究僧的話應該是必讀吧哈哈哈):
《魯迅作品十五講》《心靈的探尋》錢理群
(研究魯迅的經典書目,入門級別,通俗易懂,很好的一本學術著作)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汪暉
(沒看過,據說比較深刻難懂,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魯迅》竹內好
更多好文,盡在公眾號“野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