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
在每一年的閉幕式上都有一個慣例,會給下一屆舉辦奧運會的城市,留下8分鐘時間,用來展現這個城市的文化,這個國家對奧運的理解。
雅典奧運會的下一屆是北京奧運會。
當晚22點29分,北京8分鐘的表演拉開序幕。
不過,這8分鐘,卻成為了張藝謀導演生涯中,最黑暗的一筆。
批評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表演內容老套、表演形式陳舊、生搬硬套、大雜燴、沒有展現中國文化……
盡管表演只有8分鐘,但是對張藝謀的質疑,卻一直持續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整整四年。
▲北京8分鐘第一個節目
當天的表演一共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裝、手持中國民族樂器的“奧運女孩”出場,跳了一段舞動北京,背景音樂是《茉莉花》。
不過,因為奧運寶貝們穿著清涼,而且是以紅色為主的傳統服飾,被痛批不倫不類,讓文化展現得很低俗。出現的紅燈籠,更是被罵成從原來張導的《紅高粱》里面,直接拿來的道具;
▲女演員的服裝
第二、第三環節的中國功夫和京劇表演,被人們說略顯夸張,不正宗。遠沒有春節晚會中的水平;
最后環節,是一個小姑娘以童謠的方式唱著《茉莉花》,很多人批評道:第一環節已經演奏過《茉莉花》了,為什么這里還用,難道一首《茉莉花》就代表中國文化了么?
▲8分鐘里面的戲曲表演
等張藝謀從雅典回來不久,在圈里的名聲大降。
從領導的直接批示,到廣大群眾的來信,可謂惡評如潮,很多人更是直接撂下了狠話:可不能讓張藝謀再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
后來,張藝謀在采訪中說:“這8分鐘,罵的級別、罵的場合、罵的次數和人,都相當的多,相當的高。”
但是,現場的反饋可能與前面說的批評不太一樣。
當時參加閉幕式的人,提前兩三個小時就已經進到會場,大多筋疲力盡,看表演的狀態都很一般。
但是,當北京8分鐘開始后,全場一改之前的疲態,從第一個環節開始就非常沸騰,一度讓氣氛達到了高潮。
很多外國人異常激動,他們甚至專門找到張藝謀,說導演成功地勾起了他們想去中國的愿望。
為什么國內與國外,對同一場演出的看法差別這么大?
一是外國人看待中國文化,與國人看待中國文化的感官是不同的。
我們大多數人,聽京劇、穿旗袍、看中國功夫,已經習以為常,自然激不起太大的興趣。
但是外國人不同,京劇、旗袍、中國功夫,甚至中國的筷子,在他們的眼中,都是這個東方神秘古國的符號,讓他們向往不已;
▲8分鐘里面的中國功夫表演
二是北京8分鐘的表演舞臺非常小,只有7米乘7米,很多高難度的表演只得被迫取消。
國內大部分人又是在電視和電腦上看的,電腦的小屏幕,加上表演的小舞臺,自然看起來不大氣,效果也很差。
但是,在當天,會場氣氛遠好于電腦前,現場又有超大高清投屏,自然演出效果極好。
▲8分鐘里面的紅綢舞
后來,張藝謀也說出了演出當天版本的“北京8分鐘”,已經是修改了很多次的版本。
因為雅典方面不是很配合,規定非常多,這個不能演,那個也不能演。所以,光是最重大的創意就修改了三次。
中國的文化,氣勢恢宏,更適合在大舞臺上展現。但雅典方面只提供一個升起的小舞臺,限制了節目的發揮。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也正是因為這次差評,在2005年3月1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意方案征集活動開始時,張藝謀導演放棄了投標。
后來有領導一直找張藝謀,說他應該為國家作貢獻,張藝謀才召集團隊,開始準備開幕式方案的競標。
在競標會上,張藝謀團隊力壓李安、陳凱歌等團隊,成功當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為我們最終展現了一場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