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如何幫助寶寶培養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

我不會

I can't do it.

年僅3歲的小穎每次到幼兒園時總是站在一邊,一直要等到有人過來幫他解開扣子,脫下外套。她從來都不會嘗試直接穿衣服,總是等大人來幫忙。這種行為反射出了一種“我什么都不會做”的態度。這樣的依賴心理還出現在衛生間里。小穎每次都會坐在馬桶上大聲嚷嚷:“誰來給我擦呀?”老師告訴她應該自己做。她卻回答道:“我不會。外婆說我還太小。”

家長給予寶寶過多的關愛,會在不經意間產生一種負面影響。寶寶在得到別人關照的同時對自己的評價很差,認為自己笨得一無是處。這樣的溺愛會一點一點毀掉寶寶的自信心。

凡事自我評價或自我形象很差,并且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寶寶會產生失敗者心態。爸爸媽媽必須鼓勵他們嘗試完成新任務,有時候甚至要讓他們面臨失敗的痛苦,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一些父母從不對孩子加以限制,很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說“不”,總是有求必應等,終究會被孩子誤解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特權。孩子在幼年受到什么樣的待遇,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他們將來和自己的上司、同事、朋友以及配偶之間的關系。如果把寶寶當成王子公主對待,那么以后的成長過程就會對自己在社會中的真正角色產生錯誤的認識。

當一個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時,由此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爸爸媽媽應該在寶寶身上尋找某些認可的并能經常給予支持的長處,突出強調某些他自己也很喜歡并能進一步發揮的優點。可以說“你很善于思考”、“你很聰明”、“你很慷慨大方”之類的話。寶寶會從與他們接觸的大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自我評價,所以如果家長不經思考地嘲笑孩子孩子或說一些否定的評語,那寶寶會永遠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

有時候爸爸媽媽帶著寶寶到游樂場、公共游樂設施玩耍的時候,總會遇到小伙伴之間爭搶設施的情況。家長可以盡量多鼓勵小朋友們學著獨立解決一些他們自己的問題。如果他們對自己解決后的結果基本滿意的話,家長就不用再插手盡量避免充當他們之間的裁判。通過親身經歷這樣討價還價、妥協讓步的過程,并按照他們自己得出的解決辦法來做事,寶寶更容易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

家長可以利用號召力將寶寶吸引過來,然后幫助他們投入到活動中。可以借助寶寶在戲劇表演中的角色模仿,告訴他們可以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寶寶在表演過程中真正學到了社交技能,學會了如何與同齡人交往。不論是向別人做出讓步,領導和指揮別人,接受和聽取別人的意見,還是對某些自己不喜歡或無法控制的事情棄之不理,都是他們能在表演中學會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