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影響力》中的互惠原理感觸有點多,因為生活中遇到過,只是當時不明白。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們是藝術班,女生比較多,爸爸要我在學校多交朋友,所以我對同學花錢比較大方,但是我只和女生玩兒(從小媽媽不讓我和男生玩兒),除了男生,大部分女生都吃過我買的零食,女同學都非常喜歡我,每個學期都要競選班長,由全班一起推薦的,大多數人都是一起推薦我,競選很順利,但是我不明白她們為什么那么一致的推薦我,后來還有兩個男生還專門跑過來很認真的問我:“胡美美,為什么我們班的女生都那么喜歡你?”當時我也不明白她們為什么那么喜歡我,看了書才知道,原來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
還有一次我在外面吃飯,一個女孩子悄無聲息的到我身邊遞上一張她的個人簡介,上面寫著她十六歲,是啞巴,要我給她一些錢,當時我是不想給她錢的,甚至是有些反感她這樣的乞討行為,因為我討厭吃飯被打攪,但她馬上塞給我一個戴在手上的小飾品,可能就幾毛錢,我皺著眉頭問她是啞巴嗎?她立即點頭,然后我給了她十塊錢。
現在想想,她的乞討技巧真的是很隱蔽,看到這里的你能分析出這個小女孩利用了什么原理嗎?
第一:信息上描述她是啞巴,她這樣要錢的方式,別的人根本就發現不了她,當她來到我位置旁邊的時候,也是非常安靜的,沒有打擾到任何人,沒有人會對她有防備。
第二:一張紙描述她的年齡和身體缺陷都會勾起你的同情心。
第三:她馬上塞給你一個小飾品,你不接也得接,當你接了她的小飾品,互惠原理神奇的產生效應了,我看完信息之后,很順從的就給她錢了。
第四:女孩送的那個小首飾,可能生產成本就幾分錢吧,一毛錢感覺都不到,你根本就不會用的,但是他也起作用了。
總結一下:互惠原理本質,在于哪怕一件禮物討厭到讓人有機會就扔掉的地步,但仍然管用,仍然可以拿來利用,那個小飾品我從來都沒用上過。
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一起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注意這里還存在一種,重要的不對稱性。
施恩的小女孩掌握了所有真正的選擇,他選擇了最初施恩的形式,又選擇了回報這種恩惠的形式。
別人最初給予的小小恩惠,能夠讓當事人產生虧欠感,最終回報以大得多的恩惠,互惠原理可以觸發不對等交換.
另外,研究表明,要是有人反向破壞互惠原理,施與恩惠,卻不讓接受的人有機會回報,也是不受人喜歡的,我無意識中也做過這樣的傻事。
當時我已經辭職了,辭職的時候我請新來的鋼琴老師和我的學生吃飯,鋼琴老師和我只有一面之緣,她后來以發紅包的形式,把吃飯的錢給我,我沒有接受,她說:“以后我們也沒有機會見面了,都沒有辦法回請你,所以你還是接了吧,”當時我沒有接,我覺得吃一頓飯沒有什么吧。
但沒想到這也破壞了互惠原理,反而可能給她造成不好的感覺,以后不會這么做了。
生活中太多的影響力原理在起作用了,還得多看書學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