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英格蘭的種種沖突之中,蘇格蘭戰(zhàn)士穿著的kilt(基爾特裙)正式成為蘇格蘭軍隊的統(tǒng)一制服,被視為是蘇格蘭民族的象征,一經一緯之中全都是故事!
蘇格蘭可沒有《不差錢》里大名鼎鼎的打鹵面,也沒有小沈陽穿跑偏的格子七分褲。
這里只有一群穿著性感、時尚蘇格蘭裙的老男人。
蘇格蘭裙可謂是蘇格蘭的代表,但蘇格蘭裙的英文名字可不是Scottish skirt,而是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因為她跟女性穿的裙子有很大不同。
而關于短裙的起源,愛撕逼的蘇格蘭和英格蘭也有自己不同的說法。
英格蘭覺得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格蘭政府開恩,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便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耐用制服。傳統(tǒng)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并且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用于砍樹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于是,蘇格蘭短裙“誕生”了。
但蘇格蘭人認為,早在1692年,當?shù)厝司痛┲蓛蓧K寬布縫在一起,纏在腰上的短裙了,英格蘭人湯姆·羅琳遜的發(fā)明顯然是山寨產品。據歷史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以蘇格蘭短裙為軍隊制服了。
騎馬也穿裙子,先秦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前華夏這一方的人也是不穿褲子的
kilt曾是驍勇善戰(zhàn)蘇格蘭士兵的戰(zhàn)服,關鍵時刻士兵就掀起裙子,向敵人漏出屁股,表示羞辱。
一群大老爺們在戰(zhàn)場上掀起裙子,露出屁股,腦補一下都覺得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所以穿蘇格蘭裙的時候不穿內褲。但是蘇格蘭又是一個風大得超乎你想象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春光乍泄。
同時這種不穿內褲的穿衣方式也給酒保帶去了很多麻煩,因為總有女顧客喝酒之后總要去掀他們的裙子,看看他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蘇格蘭男人。這就讓酒保們在調酒的同時還得防著女顧客的調戲。
但不穿內褲其實也是有實用需求的,因為蘇格蘭高地很濕潤,又有很多草,所以如果穿著褲子,包括內褲,在草叢中穿梭就會特別濕,不容易干(有在雨后草地中行走經歷的應該就知道,那褲子能擰出一盆水)。而穿著蘇格蘭裙(傳統(tǒng)的高地蘇格蘭裙其實是很長的,一點都不短),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兩個腿之間可以保持最快速度的干燥!(通風嘛,對吧)
大家都知道分辨敵我是靠服裝吧。17、18世紀蘇格蘭高原的部落之間戰(zhàn)爭頻繁,當時的士兵們辨別敵方的方式就是看裙子,“和我穿不同花色裙子,品味都Low爆了,肯定是敵軍。”
時光荏苒,當蘇格蘭裙從軍隊的歷史退役之后,漸漸成為時尚界的愛寵。并且不同顏色和格子的裙子依然具有不同的意義,蘇格蘭有個閑得蛋疼的格子注冊協(xié)會記錄了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格子的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不同的英格蘭家族;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制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或者“土豪格”。
兩大貴族走在一起商量國家大事
全套的蘇格蘭民族服裝可不止kilt,它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相匹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長得跟足球襪一樣就行了)。裙子用皮質束腰帶系牢、下面掛個大腰包,掛在裙子正前方(懷疑是不是要掛個大腰包,免得被風給吹起來?)。有時還會在肩上披個花格呢毯,用卡子卡在左肩處。
就像這樣,走個T臺都腳下生風(可別把裙子吹起來)
蘇格蘭裙是蘇格蘭男人的正裝,比西服都還要正式。對這種悶騷調調有特殊喜好的朋友們可以在愛丁堡購買。愛丁堡王子街和皇家一英里街周邊有很多賣蘇格蘭裙和羊絨制品的商店,便宜的有50鎊,貴的也有好幾百鎊,所以根據你自己的喜好選購。
旅行當然少不了故事和酒,明天咱們就去品品著名的蘇格蘭威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