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記憶中的回憶
? ? ? 每當看到四十多年前的高中畢業照,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年代。在放大鏡下一遍又一遍看著七十名師生的合影,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全家福,親人聚在一起。雖然沒有五顏六色金美 鮮艷的畫面,但是,那時的我們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綻放著青春靚麗,陽光般的色彩,它記下了我們在一起最美好快樂的時光,收獲了一生沉甸甸,永不縮水,牢記心底一輩子,親如姐妹,情同手足的兄弟之情!相片上的75年1月15日這個難舍難分的日子和一張高中畢業證,結束了同學們在一起共同學習生活的日日夜夜,從此我們各奔東西,多少個春夏秋冬,花開花又落,沒有了你的音訊。至今天2018年1月15日整整四十三個年頭。當年的少男少女,再見面就是,眼角皺紋,兩眼昏花,兩鬢白發的老頭老太太。拿著放大鏡來來回回再仔細瞅瞅像片里的你,哦!我們的穿戴是那么的樸素,厚厚的棉襖棉褲,還打著補丁,同樣的發型,一樣的笑容,雖然土里土氣的,但是個個純真可愛。是你!老同學!心里想的,夢里夢見的就是眼前的你。如今四十多年了,看著照片上的你還能喊出你的名字,當中有傳授我們知識辛勤的老師,還有五十多名同窗的你,像片里的你雖然看的模糊不清,但是,你十八歲的容顏四十多年在我的心里夢里還是那么的清晰。看著我門身后的藍球筐和那幾棵大樹,就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礬中的模樣,當年,校園的四周都是忽高忽低的土墻,西南方向就是我們拍照的小操場,操場邊上的西北角,下幾個臺階是打涼水的地方,校園西邊一排很低的房子是伙房,北墻靠西有個一米寬的小門,院中間是教室和辦公室,每排教室旁邊有個乒乓球臺,東北是幾排學生宿舍,還有一片空地,每年種著蔬菜。記得入學那天,父親背著我的鋪蓋卷,拉著我的手,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的話語,句句牢記心里。十四歲的我,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爹娘,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看著來來往往陌生的面孔,真是山漢進城,沒見過那么多人,緊緊跟在父親的身后,父親東找西問才找到住的地方,門上貼著新生名單,屋里是南北床,東西大通鋪,父親按順序找到了我的位置,幫我整里好床鋪,父親把我安頓好,要回去了,我含著眼淚,拽著父親得衣襟,久久不肯放手,父親一邊安慰一邊說,好好念書,將來才有出息。轉身離去,望著父親回頭看著我那種不舍,擔憂,期待的眼神,止不住的淚水滑出眼底。淚水模糊的眼睛看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傻傻的坐在自己的床鋪上,看著一個個梳著兩個有長有短辮子的小姑娘陸續進來了,原來我們都是十一班的女同學,住在了一起。第一次離開母親,洗衣疊被都不會,是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慢慢學會了很多,疊被子,打水,打飯等好多小活也能自理。過了幾天才知道我們住的這叫宿舍,現在想想那時候真傻,什么都不 懂。我們第一天走進那么大的教室,素不相識的五十多名同學坐在一起,我坐在第一排老師講桌的對面,還真有點緊張,班主任李老師點著我們的名字,只聽著個個喊到,不知是誰,下了課也不敢前后左右互相打問你姓氏名誰,男女同學排著座位,同桌也很少說話,課桌中間界限一道,坐的凳子都刻上了記號,幾個月過去了,同學的名字是誰都對不上號,那時候的我們,上課鈴聲一響,教室聽講,冬天下課屋檐底下曬曬太陽,夏季大樹底下去乘涼。也沒有什么娛樂器材,校園只有兩三個乒乓球臺,同學們還的排隊,輪著你了,上課鈴也響了……。
? ? 當年,我是十一班年齡最小,個子最矮,座位在前,學習靠后,在同學中間是個最不起眼的,但是我的室友,各位學姐都很關心照顧,讓我至今難忘。那時候我們大多數都是農村來的,家庭條件都很艱苦,二分錢一份大菜,一分錢一份稀飯也舍不得吃,很多同學從家里帶著咸菜,鍋巴,炒面,為了省那三兩饃頭拿回家,還的訂那三兩玉米面或高糧面窩頭。特別是夏天,省的那個小饃頭都有餿味了,拿回去還要分給弟弟妹妹吃,他們小還以為我們在學校天天吃饃頭呢,其實我們苦著呢,從家里帶的炒面,用鍋爐水沖成糊糊,有時候都不熟就吃了,每到周六日,無論路程多遠,數九寒天還是夏日炎炎,我們都是挎著母親親手縫的書包,步行回家返校。兩年的高中,我們走過的路程,都快趕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了。那個年代我們除了上課,還要學工學農學軍,當時的口號是,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廣闊的天地里鍛煉成長。于是我們到農村去,和社員們一起秋收整地,上山植樹造林,當年的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們兒時的足跡和美好的回憶了。那年冬天,我們又到礦冶廠學工,記得我們幾個女同學和一個叫李玉茹的師傅(她是礬山新村人)學習電動機維修,她手把手地教我們電動機線圈的拆卸和安裝。廠里的女工們上班時個個都穿著白藍白藍的勞動布工作服,辮子盤在帽子里,看著都很洋氣,下了班換上各式各樣的衣服,仨仨倆倆手挽著手,在廠里公路上遛彎,那種得意牛氣勁,真的讓人羨慕。心想畢業后也像她們一樣當一名工人就心滿意足了,結果命運的安排,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黃土地,辜負了父母當年的一片心愿, 內疚呢……!只能用孝順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 ? ? ? 那年夏天,我們去拉練,雖然沒有軍人那么正規,但也很氣派。背著背包,高舉紅旗,排著長長的隊伍,一路歡歌笑語,穿著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大步前進,走累了,同學們大聲合唱,行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下定決心……許多革命歌曲,精神煥發,一路向北,途經礬山北關,六堡林場,我們的校園地和北坡的幾個村子。第一站到達外虎溝學校。匆匆忙忙吃了一頓午飯。下一站到達溫泉屯中學(當時可能叫農業中學,記不清了),聽人稱桑干河畔的土專家程有志作報告……。晚上我們二十幾女生住在一個大屋。第二天一早起來,背起背包,整裝待發。到達涿鹿中學,然后全體師生到涿鹿縣五一廠,酒廠參觀學習。最后一站到達下花園電廠,煤礦。記憶最深的是下花園煤礦的萬人坑,真是慘不忍睹,透過玻璃看到土里露著大大小小的尸骨,有的還用鐵絲連著,太殘忍了,這次參觀學習,同學們不僅學到了各種知識,同時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兩年的高中,我們經歷了很多,回想起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時間是多么的短暫,真想回到從前,留住時光,停留原地多好!那充滿了理想和激情的時光。今天濃濃的同學情來自四十多年前的校園相聚,在一起的一朝一夕便有了今天的惦記和回味,多少次和你們在一起玩耍,開心的笑容出現在夢里……。
? ? 今天的礬中今非惜比!做為從這里走出去的學子們,都為我們的母校感到驕傲和自豪!看著校園里一排排的教學樓,學生餐廳,學生公寓,是那么的 寬敞明亮,現在的孩子們真是身在福地,生活在蜜罐里,看看今天的他(她)們,吃的,穿的,住的,玩的用的。想想當年的咱們是那么艱苦樸素,一分錢都要搬成兩半花,一個蘋果分著吃,苦中有樂。如今想起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更加懷念當年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抺不去的記憶,永遠真藏在心底……。
? ? ? 四十多年前礬山中學的一磚一瓦,一粒沙子,一把泥土都已成為了記憶中的回憶。留在今天的只有教學樓前的一棵老榆樹和校園東南角的兩顆老槐樹,還傲然屹立在當年那片小小的土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雨里和礬中一起成長,它目睹著礬中翻天復地的變化,日新月異,燦爛輝煌。目送著無數名學子邁出校門,走向社會,奔向不同的工作崗位, 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而它卻和我們一樣,一天天變老,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仍然還發揮它的余熱,散發出槐花的香氣。它那粗粗的樹桿在一層層的脫皮,狂風暴雨也在無情的敲打著干枯的樹枝。它雖然老了,和那些小樹,花花草草一樣,需要精心護理,但是從未有人為它澆上一滴水,它們只能靠本身的生命毅力,大自然的呵護和礬中的未來永遠在一起。?
? ? ? ? 老同學!多想看到四十年后的你!回來吧!老同學!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