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艱辛的,但我們?nèi)砸钕氯?。”這是父親在這篇文章結(jié)尾處寫的一句感悟。
記得第一次看這篇小說,是小學(xué)五年級,父親年輕時很喜歡路遙的書,便買了許多,在一本合集中,我翻到了這篇小說,小學(xué)五年級的我只覺得馬建強真的很可憐,內(nèi)心充滿著一種對農(nóng)村窮苦孩子的憐憫。
初中中讀的時候,除了一開始的憐憫,又多了一些感同身受,剛剛懂事的我擁有著幾乎快要溢出來自尊心,馬建強小心翼翼甚至敏感的保護著自己的自尊心,一下子戳中了我,讓我想要去擁抱他。
高中再次翻開這篇小說,青春期末尾的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意義所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馬建強,都將面臨馬建強所遇到的選擇,在極度的饑餓與不屬于自己的金錢的誘惑中,在流言蜚語和善良的朋友中,在自己的夢想和家庭的困苦中,做一個選擇,如果我們是馬建強,我們會怎么選擇?
馬建強是善良的,他面對一筆“巨款”,忍著饑餓交給了老師,面對不認識的陌生女人以及懷中的嬰兒,把自己僅存的食物送給他們,自己挨餓。
馬建強是驕傲的,不愿意自己的朋友和他們的友誼受到任何侮辱,便出手和班里的同學(xué)打了一架,雖然他打不過,但是出手的那一刻讓人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怒火。
馬建強是無奈的,他最終選擇了回家,放棄了自己的學(xué)業(yè),拖著破爛的被褥回家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絕望的,但他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有那么一群愛他的朋友和老師們留住了他,他的善良與精神最終將同學(xué)們折服。
路遙筆下的馬建強和孫少平,其實是很相似的,他們都是掙扎在生活最底層卻擁有著理想和情懷的少年,在這個物質(zhì)又現(xiàn)實的時代,談理想和情懷難免被很多人所不屑,甚至于“你有什么夢想嗎”這句話,也變成一個搞笑的段子,我不明白。
這篇小說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冒出來,但始終不變的,就是一直支撐著馬建強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依舊抱著書本的信念,那就是他的理想和情懷。
馬建強和我們很多普通人一樣,沒有好的出身,也沒有好的環(huán)境,甚至連讀書的錢也是村子的人湊出來的,“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對于馬建強而言,對于我們而言,是真理。所以他堅持著,餓到發(fā)暈的時候依舊認真讀書,啃著草根的時候還在讀書,年少的他只能夠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他做到了,得了班里第一名,最有威嚴的班長來向他請教題目,馬建強的內(nèi)心是激動的,也是驕傲的,他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他一直小心維護的尊嚴,也得到了無比珍貴的友情。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內(nèi)心所堅持的信念,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不能回去,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他承受著來自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依舊沒有放棄,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善良,也在于他內(nèi)心的堅持。
這篇小說帶給我很多的感動,也帶給我很多動力,每當遇到學(xué)習(xí)或者生活中的低谷時,我便會想起這篇小說,想起蹲在“秘密基地”里盯著火中的玉米棒子眼睛放光的馬建強,想起凍得發(fā)抖仍捧著書看的馬建強,想起那個放棄讀書,在回家的路上看著學(xué)校滿心無奈的馬建強,我便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念,正如父親所寫的那樣:
“生活是艱辛的,但我們?nèi)砸钕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