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選擇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來給自己增值。我身邊不時有朋友和我說,想學習英語,但是不知道何從下手。畢竟憑借一腔熱血就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頭緒,是沒用的(that's not gonna work)。學習任何事物都一樣,我們要先想明白怎么去學,再去行動。為什么死記硬背單詞是學不好英語的?因為你學的只是這個單詞,而不是它在現實生活情景下的運用。
這篇文章作為我學習英語的經驗總結,由兩部分組成,分別回答“怎么學”和“用什么學”。首先介紹語言學習的原則——我們的行動指南;然后從輸入和輸出的角度,推薦各種英語學習資源,幾乎把我用過的、覺得好的全部都掏出來了。
以下:
一、語言學習的原則
很多外國人學習中文時都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如果一個外國朋友問你,你是怎么學會中文的,你肯定會覺得很奇怪,學會母語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么。可是你回想一下,我們究竟是怎樣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母語?
答案是在小時候。
作為嬰兒,最開始我們和母親的溝通幾乎都是通過肢體語言來進行的。餓了,哭;困了,也哭。反正有什么需要,哭就是了。
但是慢慢地,我們觀察周圍人的一舉一動,他們在什么情境下說什么話、用哪個詞、什么語調。我們幾乎每天都沉浸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做著輸入。我們開始能夠把場景和語言聯系起來,理解周圍人的言語。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模仿輸出,可能一開始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語句,但是只憑只言片語,你的父母也能理解你所表達的含義。在不斷的輸入和輸出練習中,我們掌握了母語。
這段經歷對于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有兩個啟發,一是語言環境很重要,只有不斷地沉浸、輸入,我們才能理解一門語言,才具備輸出的基礎;二是輸出的過程是不斷練習糾錯的過程。新西蘭的語言學家Chris Lonsdale總結語言學習的5個原則中,其中有一個就說到:語言學習不是大量知識的積累,而更像是一種生理訓練。在不斷的練習中,我們輸出,得到反饋,然后糾錯,如此反復。另外,語言重在于讓人理解,對于一些細枝末節不必過于糾結。
由此我們得出語言學習的原則,就是給自己創造語言環境,不斷沉浸、輸入,然后不斷練習、輸出。
對于我以上的推論,有兩點說明。
一、從小時候學習母語的經歷出發,來思考如何學習一門語言,更多是基于觀察和經驗。
二、教育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語言關鍵詞”,大意是說人類大腦中掌管語言學習的區域叫“布羅卡”區,4-12歲是這個區域的靈敏期,因此小時候學習語言要比成年后更有優勢。
也就是說,因為生活環境、生理條件等因素的不同,我們無法再像小孩子那樣去學習一門語言。盡管如此,我們也看到很多成年人通過后天努力,掌握并能自由運用多門語言。因此,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學習原則,也能學好外語。
二、用什么學
學習一門語言首先你要能理解它,你要能聽得懂、看得懂,也就是說要先做好輸入。語言輸入無非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眼睛看,耳朵聽。下面介紹我個人常用的閱讀和聽力工具。
App
BBC News
BBC News的優勢就不必贅述了,是一款很好用的新聞類app。地道的英語表達和全球化的視野,讓你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看世界。里面有非常多的細分類目,你可以定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過,也許是涉及到太多敏感題材,今年8月份開始BBC News就用不了了。迫不得已我只好用China Daily,和BBC News相比,它的劣勢就是BBC News優勢的反面。
可可英語
可可英語簡直是一個聽力資源庫,幾乎你想要的聽力材料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像新聞廣播、影視原聲、考試聽力等等,一應俱全。當然可可英語也不只有聽力,也有很多閱讀、口語的內容。個人而言,僅僅把它當做一個聽力app,這個的話見仁見智。
Podcasts
首先說明,這是蘋果手機的自帶應用,非蘋果用戶可跳過。Podcasts(播客)里面有很多高質量的英語音頻節目,蘋果用戶可自行探索,在這里推薦個人經常收聽的英文節目:
脫口秀:潘吉Jenny告訴你(微信公眾號為開言英語,每期都會同步音頻和文字版推送)
談話類:Round Table China
教學類:Take away Chinese、BBC Learning English、Learning English for China、The English We Speak、6 Minute English
教材
相信每個人都聽說過這本教材——新概念英語。
百度百科:《新概念英語》(New Concept English)作為享譽全球的最為經典地道的英語教材,以其嚴密的體系性、嚴謹的科學性,精湛的實用性,濃郁的趣味性深受英語學習者的青睞,《新概念英語》在中國有20多年的歷史,每年有數百萬學習者,早已成為英語學習者的必選讀物。
《新概念英語》分為四冊,有配套的聽力音頻,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求選擇從哪一冊開始學起。我學了第三冊和第四冊,而且不止一遍。不得不說里面的遣詞造句、句子結構真的能讓人感受到英文的美。這兩冊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同時也不乏關注現實的題材。甚至還有一些帶有哲學意味、引人思考的文章,像第四冊的《Beauty》、《Youth》都寫得非常棒,不僅是語言層面,還有它的思想性。
影視
可能一看到“影視”兩個字,大家就會想:無非就是推薦一些好看的英劇或者美劇啦。
不!
什么《權力的游戲》、《西部世界》……統統不是!
它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走遍美國》(Family Album U.S.A.)。
如果說我們是抱著學習英語的目的去看英劇或者美劇,那么它才是為英語學習者量身定制的電視劇。
《走遍美國》是一部英語教學類電視劇,故事圍繞著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四代人生活展開。共26集,每集分3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情景化地展示了美國文化和生活的體驗,讓我們能夠學到活生生的美國英語。除此之外,每一幕的結尾都有“學習焦點”(Focus in)一節,用幾分鐘的時間把這個視頻的語法重點巧妙地用輕松的歌謠、說唱、卡通、游戲等方式加以回顧總結,使原本枯燥的語法學習,變得活潑有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走遍美國》還有講解版,與原版相比增加了講解環節,由一名外教和龔亞夫老師對劇中語速較快的部分或者口語化表達等難點進行講解。對于第一次學習《走遍美國》的同學,建議從講解版開始。
說完了我們的主角,當然還是要推薦一些英美劇。我看過的英劇美劇數量有限,推薦的僅限本人親身驗證過質量的。
老友記(Friends):全10季共236集,也就看了4、5遍而已。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but you're gonna love it.
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只有一個詞形容:“爽”(Fxxking good)
絕命毒師(Breaking Bad):老白和小粉的故事,是咎由自取嗎?是,也不是。
有了大量的輸入之后,我們也要嘗試去輸出。畢竟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如果只能理解而無法交流,就喪失了語言學習的意義。輸出無非也是兩種方式,一是說,二是寫。
寫作是掌握一門語言的最高級形式,你需要精通它的語法結構,能夠用它的思維方式,有邏輯地進行自我表達。甚至對于它的文化和生活體系,你也要非常了解。就像每個中國人都能用中文去溝通交流,卻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寫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這里所說的輸出只限于口語表達。
關于輸出的練習,這里只介紹一款App:英語流利說。
也許你已經在朋友圈看過很多人打卡英語流利說,它的確是一款不錯的英語學習app。
首先,便宜。它也有一些免費的課程,但都是一些跟讀的練習,用處不大。因為采取人機(AI程序)教學的方式,這意味著它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迅速大規模地復制推廣。流利說的付費課程“懂你英語”,價格為一個月99,半年499,,一年999,相比其他外教教學的英語學習課程動輒上萬的價格(我曾經上過51Talk的外教一對一視頻課程,現在一年課程最低也要1萬多),可以說是非常友好了。
“懂你英語”會根據你的英語等級水平測試,分級別分主題定制你的學習內容,遵循RHR層級遞歸認知理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用場景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直接進入到語言環境中學習。每個單元都由幾個part組成,每個part都包括聽力、詞匯和對話三種形式(見上圖),其中都會涉及到聽說讀的練習。而開口說,就是最重要的輸出。
“懂你英語”和外教一對一課程相比最大的優勢,除了價格以外,就是你幾乎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而且時長沒有任何限制(51Talk一節課的時常只有25mins),這意味著你的學習頻次和持續時間可以很高,學習效果會更好。每天堅持用45到60分鐘學習,去不斷練習輸出,很快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個人認為,相對于真人教學,人機互動教學除了少了一點情感溫度和耳濡目染之外,效果上沒有太多差別。
我自己也在用“懂你英語”,除了對銷售人員極度反感之外(一旦你的付費課程結束,他們就開始絞盡腦汁使用各種話術試圖說服你續費,在懂你英語這里叫班主任),我還是很喜歡英語流利說這款app的。
最后介紹一個小技巧
也許你每天都會刷朋友圈,用各種表情包和朋友聊天,可是你知道朋友圈的英文是什么嗎?表情包用英文怎么說?其實要知道很簡單,只要你把手機系統的語言設置為英文。以后別人發微信給你,系統提示不再是“您有一條新消息”,而是“You've got a new message”。這當然不是為了裝逼。前面我們提到語言學習的原則,就是要創造語言環境不斷沉浸。想想看,你每天分分鐘都離不開你的手機。如果把手機系統設置為英文,這本身不就是一個既實用又高頻的語言環境嗎?(對了,朋友圈是Moments,表情包是Sticker)
寫在最后。
在這篇文章里,我在介紹學習原則這部分所花的筆墨只有2成,剩下的篇幅都是學習資源的推薦。甚至只字不提“行動”兩個字。“28原則”說,越少的越重要。如果不能堅持學習養成習慣,再多的原則、資源有什么用呢?每個人都知道行動最重要,做得到的人卻最少。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堅持的事情,這很正常,它只能說明這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不如多花點時間做點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