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繪本是這樣子用的:
孩子:媽媽,你給我講吧。
媽媽:講哪本?
孩子:這本。
媽媽:好。(開始讀題目,從第一頁開始讀文字,到最后一頁結束。)
媽媽:講完了。
孩子:換一本。
買了繪本就是讀故事,那真是大材小用!
繪本是什么?
繪本是圖畫配上一個短故事的小人書嗎?繪本是簡短的句子配上插圖嗎?那只能說我們的記憶還停留在我們的小時候!
真正的繪本應該是讓人驚嘆的圖畫書!
選擇怎樣的繪本
一、出其不意的設計
這些書被辰寶統稱為“好玩書”。這些書對于孩子來說不是教條和上課,是一種好玩的玩具。通過或立體或洞洞的設計,通過動動小手的環節,讓他可以動手去玩,去探索書中的奧秘,去開啟書中的機關。
立體書:
香港彈起系列之“車載檔”,是不是滿滿的香港城市街頭風味?
立體插件:
英文繪本Go away MR.wolf
翻翻書:
揭秘系列(還有揭秘機場、農場、大腦、汽車等)
貼紙書:
男孩子的恐龍、汽車 系列,女孩子的過家家 系列,還有卡通動畫片系列
造型書:
有些書只是為了給他視覺沖擊,讓他覺得原來書這么有趣!
(圖片來自微博上的媽媽“小肉松滴娘親”)
二、別具匠心的色彩
1、小小孩喜歡色彩
科學表明嬰兒時期的視覺發展將帶動各種能力的發展。如果能為他多提供些對比度強、色彩明艷、幾何形狀各異的豐富多彩的視覺環境,將能夠有效地促進寶貝大腦視覺神經系統的發育。嬰幼兒時期如能接觸豐富的視覺刺激,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視覺通路,之后隨著年齡增長,還能結合其他能力發展,去做更精準而復雜的表現。
美國的繪本大師卡爾就善于用顏色搭配非常耀目突出的大色塊來進行色彩撞擊,構圖簡單,背景全白,畫面似乎有些粗糙,還有點臟臟的,但就是抓眼球。
2、大小孩看懂色彩
曾經的我對于藝術一竅不通,我發現陪娃多看了繪本以后我的藝術欣賞水平都有了提高。比如看安東尼·布朗的《形狀游戲》,你會發現去看展前和看展后的畫面背景顏色不同,從冷色調到暖色調,這表示了人物心情的變化。舉一反三,很多大師作品都是用色彩來代表心情的典范。看繪本時可以讓孩子說說看到顏色亮麗的心情怎樣,看到黑色的心情怎樣,不用急著給答案,帶孩子去看不同顏色的建筑時他會有更深切的感受。
《好餓的小百熊》
三、耐人尋味的細節
優秀的繪本大師喜歡把一些秘密隱藏在畫面中,讓讀者開啟“發現之旅”。這種驚喜和意外將促進孩子更多地關注畫面中的細節,讓他們保持一顆敏銳和善于發現的心,因為只有注意力專注,只有善于觀察,只有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他才能發現作者的秘密。
還是以安東尼·布朗的《形狀游戲》舉例。大到美術館的建筑,比如美術館建筑上的棒球選手浮雕、蘿卜狀的柱頭、館內的茶壺等等,小到美術館中一幅畫里的小動作,比如獅子的尾巴,撐拐杖的手,帽子里的煎雞蛋,人物的腳。對于稍大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們明白畫中的細節往往是畫家隱藏寓意的線索,是詮釋一幅畫的契機。想想畫家為什么要這么畫?他想通過這幅畫說什么呢?讀懂了畫里的內容,就好像發現了作者的小秘密。
《形狀游戲》
四、拓展思維的內容
1、小小孩需要被理解
小小孩的世界我們成人是很難進入的。對于2、3歲的娃,需要的是反復循環而又有些許不同的故事,比如《西游記》(遇到妖怪、打妖怪、妖怪被打跑),比如《好餓的小蛇》(吃蘋果變蘋果、吃香蕉變香蕉、吃什么變什么)。這些簡單易懂的故事孩子們才能get到笑點。而真正能和孩子們對話的、走進孩子心里的便是“繪本大師”。
《好餓的小蛇》
2、大小孩需要去探索
《神奇校車》系列是大小孩普遍愛的繪本。因為他的劇情就是孩子們想要干的事情,跟著一位幽默的老師,乘坐著神奇的校車,去海底、太空、地底下探險,還能安全返航,你說刺激不?
怎樣讀繪本
先來看老師是怎么說的吧。
我:孩子有點偷懶,他看到哪一頁的畫面就知道說什么,認為把臺詞記住了就好了。我想發散地讓他多想想可能性,他就會說不知道了。
老師:所以不急著先看字,先觀察畫面,看圖講述, 不推薦家長一上來就給孩子讀繪本,不要求認字跟讀哈。最后再用書上的語言歸納。
我:嗯,我覺得他老是纏著我講繪本不行,得讓他先講。索性去買點無字書,讓他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記住。
老師:這個可以。乘著還沒認識幾個字多讀讀圖。
一、讀圖、觀察
學齡前是孩子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最好的時期,然而我發現現在不少孩子記憶力很好,滿足于背古詩、背故事以得到大人的贊賞,而天馬行空地想象力卻因為得不到大人的贊賞甚至被大人嘲笑而漸漸萎縮。然而今后的三十年,我們的人類世界必將發展得越來越好,只是習慣于記憶陳舊知識的人一定發展得沒有富有想象力和創新力的人好。如果只滿足于當龐大社會機器上一枚死板的螺絲釘,那么他可能不能發掘自己的潛能、不能發現自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豈不可惜?
我們更希望我們的孩子能用新奇的點子為自己的生活、為世界點綴新意。
所以,我們在讀繪本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圖畫之美、發現彩蛋之精彩、讀懂圖畫之有趣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認字、照本宣科地念書、不動腦子地讀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管是看懂色彩,還是尋找細節抑或拓展思維,這些都需要孩子積極地動腦子去參與、去試著和大師們交流,而不是被動的無腦地聽完整個故事后按一個“下一首”鍵。
二、思考、提問
獨立閱讀是我們的目的,即讓他學會自己讀書、自己思考。然而我們直接讓孩子講他們往往會抗拒,于是我想了一些小方法供大家參考:
1、分段講述。拿過一本書,孩子會有無從講起的感覺。我就先示范:誰在什么時間和地點在干什么,說什么。說的話我往往采用疑問句這樣孩子比較好接話。一旦他開口,無論說什么都要鼓勵再鼓勵。
2、分角色講述。書里通常有好幾個角色,你一句我一句這樣好過讓他一個人唱獨角戲。
3、補充內容。故意漏掉或故意說錯一些情節,請他講,孩子就會很積極地搶過話語權。
4、最后提問。問書中的細節和內容。
最近我在寫碩士論文,我的教授的要求很高,我的論文開題報告改了五次。捂臉!他要求我一天看專業書100頁以上,這種速度的同時還要做好書評,如何做書評、如何速讀,這些恐怕是我們自己都說不清的確是從小練就的本領。
總之,繪本可不是講故事那么簡單的!
更多詳情請加入我的微信公眾號:陪娃跑馬拉松。